原州九日

〔明代〕赵时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萧瑟的秋风中,边塞的胡笳声如哽咽般低沉,凛冽的寒气凝结成肃杀的秋霜。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在这九日重阳登高远眺,连绵的群山在视野尽头延伸向远方。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青灰色的芦苇依然傍着碧水生长,手捧绿酒,独对这战场上的野菊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那胸怀壮志的鸿鹄该飞往何处?唯见辽阔长空中,铺展着寂寥的落日霞光。

注释

(1)原州:明代边防要塞,今宁夏固原一带。

(2)咽塞笳:边塞胡笳声如呜咽,暗指战事紧张。

(3)望赊:望得极远,赊有"长、远"之意

(4)苍蒹:青灰色的芦苇,边塞常见植物。

(5)绿酒:古代酒液多呈绿色,如杜甫"灯前细雨檐花落,绿酒初尝人易醉"。

(6)鸿鹄:典出《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喻指抱负远大的志士。

原州九日拼音版

yuánzhōujiǔ
qiūshēngyànsāijiābiānshuānghuá
jiǔdēnggāochùqúnshānwàngshē
cāngjiānréngshuǐ绿jiǔduìhuánghuā
鸿hóngguīchùzhǎngtiānkōngluòxiá

作品简介

《原州九日》此诗是明代诗人赵时春的边塞重阳抒怀之作。首联以"咽塞笳""肃霜华"的边关意象开篇,中二联写登高所见苍茫山水与绿酒黄花的节日场景,尾联借"鸿鹄""落霞"抒发壮志难酬之慨。全诗将边塞的肃杀与重阳的温情并置,在"绿酒黄花"的传统意象中注入"长空落霞"的雄浑气韵,展现了明代边塞诗特有的刚健风骨。

创作背景

赵时春为嘉靖年间"嘉靖八才子"之一,曾任陕西巡抚。《原州九日》此诗当作于其巡视西北边陲时(约1540年代)。明代北方蒙古诸部屡犯边境,诗中"塞笳""边气"即反映此背景。"鸿鹄"意象暗喻诗人经世济民的抱负,而"空落霞"的苍茫结语,则透露出对朝廷边防政策的忧虑,堪称明代文人边塞诗的代表作。

相关诗文

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九日水阁

〔宋代〕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重阳

〔宋代〕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九日登山

〔唐代〕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彷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