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京作

〔宋代〕赵㬎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作品简介

《在燕京作》是宋恭帝赵㬎(xiǎn)被俘北上后所作的一首绝句,以隐晦笔法抒写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前两句借林逋(和靖)典故,以杭州孤山梅花的开落,暗指南宋故都临安的物是人非;后两句以“黄金台”(燕昭王招贤处,代指元大都)自喻囚徒身份,“不归来”三字道尽绝望,表面平静,内里血泪。全诗仅20字,却将地理(杭州-燕京)、时间(梅花开落)、人物(隐士-亡国之君)三重对比熔铸一体,堪称宋代遗民诗中的“微型史诗”。

创作背景

赵㬎,是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四岁时,父亲度宗赵禥死,他继承了帝位,由祖母太皇太后谢氏代管朝政,改元德祐元年。这时,元兵已经南下,次年二月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群臣替太皇太后谢氏领衔写了归降表,年幼的皇帝赵㬎当然也投降了。

太皇太后谢氏、皇太后全氏和皇帝赵㬎号称“三宫”,于1276年三月,为元兵所掳,押送到大都,赵㬎被降为瀛国公。到元世祖至1288年又被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去学佛,法名合尊,又称为木波讲师。他在大都作“客”十二年,出家时才十八岁。出家前十二个年头,在俘虏生活中长大,从汪元量读过些书,学会了做诗。这首诗应当是“客”居大都时所作的。(或云此诗系送汪元量南归之作,实误。此从《南村辍耕录》。)

翻译注释

翻译

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自我离别后曾开过几度梅花?

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注释

(1)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2)黄金台:燕昭王曾筑黄金台以待贤士,遗迹在今河北蓟县,此处代指燕京。

全文拼音版

zàiyānjīngzuò
línjìngméihuākāi
huángjīntáixiàyìngshìguīlái

作者介绍

赵㬎(1271—1323),度宗次子。咸淳九年(1273)封嘉国公。十年即位,谢太后临朝称诏,改元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临安,与三宫同被掳到北方,被封为瀛国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徙上都。二十五年,学佛于吐蕃,法号合尊。英宗至治三年(1323)被赐死于河西,年五十三。事见《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

相关推荐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唐代〕李白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代〕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在武昌作

〔明代〕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在邹诗

〔两汉〕韦孟

微微小子,既耈且陋。

岂不牵位,秽我王朝。

王朝肃清,惟俊之庭。

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我之退征,请于天子。

天子我恤,矜我发齿。

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县车之义,以洎小臣。

嗟我小子,岂不怀土。

庶我王寤,越迁于鲁。

既去祢祖,惟怀惟顾。

祈祈我徒,戴负盈路。

爰戾于邹,鬋茅作堂。

我徒我环,筑室于墙。

我既仙逝,心存我旧。

梦我渎上,立于王朝。

其梦如何,梦争王室。

其争如何,梦王我弼。

寤其外邦,欢其喟然。

念我祖考,泣涕其涟。

微微老夫,咨既迁绝。

洋洋仲尼,视我遗烈。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我虽鄙耈,心其好而。

我徒侃尔,乐亦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