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暮春

〔宋代〕苏轼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作品简介

《桃源忆故人·暮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出了词人梦醒后在友人家看到的景象,下片写词人和友人春游中的所见情景,进而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全词借用神话故事,以象征的笔法与写实结合,借景喻意,文字虽然含蓄,但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功名现实残酷的不满。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常润道中。该词是苏轼回忆起同友人陈襄,在寒食节出游西湖的情景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如同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人在何地?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

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

注释

(1)华胥:《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痞,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也作梦境的代称。

(2)红树:盛开红花之树。唐时对黄莺有“红树歌童”的美称。

(3)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清孙枝蔚《扬州竹枝歌》:带露蔷薇入夜香,屏开孔雀喜灯光。

(4)解:懂得。

(5)着: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全文拼音版

táoyuánrén··chūn
huámèngduànrénchùtīngyīnghóngshùdiǎnqiángwēixiāngxiántíng
nuǎnfēngjiěliúhuāzhùpiànpiànzherénshùlóushàngwàngchūnguīfāngcǎoguī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桃源忆故人·闺怨

〔清代〕丁瑜

一轮皎皎清如水。慵把朱颜妄拟。斜挂柳梢何意。想照征人矣。

梦魂昨夜纱窗里。记得吴头楚尾。纵有绸缪双鲤。更胜青梅味。

桃源忆故人·有约

〔明代〕俞彦

故人家住桃源径。一水盈盈秋静。

有约不来魂凝。孤枕屏山映。

渔郎自恨仙缘竟。风扫落花无定。

何日刀环期订。天上飞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