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作品简介

《读山海经·其三》此诗咏赞帝乡昆仑玄圃并表达了愿托乘周穆王之车以遨游其中之态,与屈原“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致,寄托对世俗之情的厌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翻译注释

翻译

遥遥高耸槐江岭,那是玄圃最高冈。

远望西南昆仑山,珠光宝气世无双。

高高珠树光明照,谣水涓涓流细淌。

可恨不及周穆世,搭车也去一游赏。

注释

(1)迢迢:高而远的样子。

(2)槐江岭:即槐江之山。

(3)玄圃:即平圃,亦作“县(悬)圃。”

(4)昆墟:即昆仑山。

(5)光气:珠光宝气。

(6)俦:比并。

(7)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8)玕:琅玕树,即珠树。

(9)洛洛:水流动的样子。

(10)瑶:同“滛”。

(11)周穆:周穆王。

(12)托乘:犹今言“搭车”。

全文拼音版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sān
tiáotiáohuáijiānglǐngshìwéixuánqiū
西nánwàngkūnguāngnánchóu
tíngtíngmínggānzhàoluòluòqīngyáoliú
hènzhōutuōchéngláiyóu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杜诗

〔明代〕释函可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读书

〔宋代〕吕本中

老去有馀业,读书空作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

久静能忘病,因行得出遨。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管子

〔宋代〕张耒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生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