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菊

〔清代〕曹雪芹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作品简介

《忆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所作菊花诗。宝钗的这首诗,以写人为主,以咏菊为宾,既咏菊,又赋事,惜咏菊展示咏菊人的情怀、情绪,暗寓人物的未来命运。诗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菊花盛开时(暗喻从前的幸福生活)情景的回忆,朦胧地表达了一种独守寒窗盼望菊花盛开时节而不得的凄凉情绪,预示了宝钗后来的不幸遭遇。

创作背景

《忆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忆菊》是菊花组诗的起首诗,这首诗也融入了相关宝钗未来命运的“谶语”意味,揭露了宝钗将来孤寂的生活。

翻译注释

翻译

在西风中我惆帐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

去年的花圃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

面对着南归远去的飞雁我不禁把你怀念,寂莫无聊啊直听那捣衣声呆坐到深夜。

有谁可怜我为凋残的黄花相忆成疾病,告慰的是来年的重阳节相逢会有期。

注释

(1)帐望:失意、伤感地望着天空。

(2)闷:愁闷,苦闷。

(3)蓼:这里指红蓼,夏秋之际开红色小花。

(4)苇:芦苇,花白。

(5)断肠:形容忧思过度。曹丕《燕歌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6)秋无迹:谓尚无秋天的迹象。菊花盛开,是秋天景象的特色之一。故“秋无迹”,犹言“菊无迹”。

(7)梦有知:戚序本和蒙府本作“梦自知”,此从庚辰本。

(8)归雁:雁是候乌,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大观园在京都,故咏秋菊时言“归雁”。

(9)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

(10)痴:戚序本作“迟”。此从庚辰本。

(11)黄花:菊花。

(12)病:程、高本作“瘦”。己卯本于“病”字旁改一“瘦”字。此从庚辰本。

全文拼音版

chàngwàng西fēngbàomènliǎohóngwěibáiduànchángshí
kōngjiùqiūshòuyuèqīngshuāngmèngyǒuzhī
niànniànxīnsuíguīyànyuǎnliáoliáozuòtīngwǎnzhēnchī
shuíliánwèihuánghuābìngwèichóngyánghuìyǒu

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祖籍辽阳,生于南京。出身显赫的江宁织造曹家,幼年经历家族衰败,晚年贫居北京西郊。以毕生心血创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展现封建社会的广阔画卷,塑造了宝玉、黛玉等经典形象。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融诗、词、曲、赋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曹雪芹的诗

相关推荐

忆王孙·赏荷

〔宋代〕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江南·江南柳

〔宋代〕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忆秦娥·秋寂寞

〔宋代〕孙道绚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

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忆江南二首

〔唐代〕刘禹锡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忆秦娥·情脉脉

〔宋代〕程垓

情脉脉,半黄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记得,袖香熏窄。

别来人远关山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