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品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翻译注释

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

(1)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2)草未凋: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3)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4)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5)教:使,令。

全文拼音版

yángzhōuhánchuòpànguān
qīngshānyǐnyǐnshuǐtiáotiáoqiūjìnjiāngnáncǎowèidiāo
èrshíqiáomíngyuèrénchùjiàochuīxiāo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峭拔,尤擅七绝与咏史诗,代表作《泊秦淮》《山行》《阿房宫赋》等,以精炼的语言讽喻时政,抒写怀古之思。曾任中书舍人,晚年居樊川别墅,故文集名《樊川文集》。其诗赋兼具豪迈与细腻,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杜牧的诗

相关推荐

寄韬光禅师

〔唐代〕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宋代〕苏轼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寄上张参政

〔宋代〕姜夔

姑苏台下梅花树,应为调羹故早开。

燕寝休夸香雾重,鸳行却望衮衣来。

前时甲第仍垂柳,今度沙堤已种槐。

应念无枝夜飞鹊,月寒风劲羽毛摧。

寄徐掌教

〔明代〕王守仁

徐稚今安在,空梁榻久悬。

北门倾盖日,东鲁校文年。

岁月成超忽,风云易变迁。

新诗劳寄我,不愧鸟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