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芙蓉》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芙蓉花不见春光,雨打霜欺,状其所逢时令之萧瑟;下片集中笔墨写芙蓉花境遇之凄苦孤寂,寄寓了词人幽栖寂寞之情怀。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尤其上结尾,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行香子·芙蓉
如此红妆,不见春光,向菊前、莲后才芳。雁来时节,寒沁罗裳。正一番风,一番雨,一番霜。
兰舟不采,寂寞横塘。强相依、暮柳成行。湘江路远,吴苑池荒。恨月蒙蒙,人杳杳,水茫茫。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行香子·芙蓉》这是一首咏物词,当作于明初,而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咏物之作大多是有寄托的,即如沈祥龙《论词随笔》所说:“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这说得很明白,诗人咏物无非托物言志。高启这首咏物词也是如此,借写芙蓉之不见阳春、不与群芳争艳、孤独自处,寄寓了自己幽栖寂寞之怀。词中表现的芙蓉受冷落的凄苦境遇当与明初严酷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
翻译注释
翻译
这么美丽,却见不到春光,在秋菊之前,莲花之后才有芳香。此时已是大雁南飞,寒意侵人之时,只能在一阵阵风,一阵阵雨,一阵阵霜中开放。
开花时没有兰舟来采,在横塘中倍显寂寞孤单,傍晚勉强依着残柳排成行。湘江路遥远,吴苑池荒凉,只能遗憾月色蒙蒙,人迹杳杳,烟水茫茫。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2)芙蓉:此指木芙蓉。木芙蓉,俗称芙蓉、芙蓉花,又称木莲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掌状,秋季开白色或淡红色花,结蒴果。
(3)红妆:本指妇女的盛装,亦常借以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4)沁:气体或液体等深入或透出。此处意为寒气袭透了绣罗衣裳。
(5)横塘:水塘。这里指荷花塘。
(6)湘江:即湖南之湘水。因与此水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甚多,故古诗文中多用。
(7)吴苑:指吴王之苑,亦称长洲苑,地在今苏州一带,是“以江水洲为苑”。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启的诗
相关推荐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行香子·寓意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子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三山作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後,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行香子·秋入鸣皋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行香子·题罗浮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行香子·春日迟迟
春日迟迟,春景熙熙。渐郊原、芳草萋萋。夭桃灼灼,杨柳依依。见燕喃喃,蜂簇簇,蝶飞飞。
闲庭寂寂,曲沼漪漪。更秋千、红索垂垂。游人队队,乐意嬉嬉。尽醉醺醺,歌缓缓,语低低。
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