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荆轲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中国最早的刺客悲歌,以十六字凝练千古侠义精神。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以自然肃杀烘托诀别氛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将个体命运升华为永恒悲剧。全诗语言如断金戛玉,开创"以景衬情"的抒情范式,其"不复还"的决绝,成为后世"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图腾,被誉为中国侠文化的第一座里程碑。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易水歌》此诗作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前,燕太子丹易水送别时。面对强秦灭燕的危局,荆轲借即兴短歌,既抒报燕丹知遇之恩,亦昭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侠者气概。作品诞生于战国末期暴力兼并时代,其慷慨悲凉的审美范式,深刻影响了后世《史记·刺客列传》的叙事基调。
翻译注释
翻译
北风萧萧易水森寒,壮士一去再不回返。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
(1)萧萧:秋天的风声。
(2)兮:语气助词。
(3)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馀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晩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摸鱼儿·海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夜立阶下
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诉衷情·林钟商
一声画角日西曛。催促掩朱门。不堪更倚危阑,肠断已消魂。
年渐晚,雁空频。问无因。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