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是晚清诗人李希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为哀时触事之作,明为悼念珍妃,实际上是忧心国事。首联写珍妃之死;次联写光绪帝虽归京而如死;三联写光绪帝思念珍妃;末联以唐玄宗的事比况。全诗透露出诗人对戊戌变法的眷念之意,借古喻今,韵味浓郁。
湘君
青枫江上古今情,锦瑟微闻呜咽声。
辽海鹤归应有恨,鼎湖龙去总无名。
珠帘隔雨香犹在,铜辇经秋梦已成。
天宝旧人零落尽,陇鹦辛苦说华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湘君》该诗的写作年代约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西太后、光绪帝回京前后,诗咏珍妃事。
珍妃,满州镶红旗人,他他拉氏,光绪十四年(1888年)选为珍嫔,后得光绪帝宠爱,进为珍妃。慈禧太后因珍妃赞同变法、支持光绪帝掌握政权,对她极为忌恨,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命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诗人怀着对珍妃的同情,写诗哀之。
翻译注释
翻译
青枫江上发生的事,古代和现在有不同的情意,华美的琴瑟,如今只能听见呜呜咽咽的声音。
从辽海化鹤而归的人应该有仇恨,从鼎湖升天的龙总是不明死因。
珠帘隔雨的痕迹至今还在,铜葆经历秋天,害人者的梦已实现了。
天宝时的旧人都已零落散尽,鹦鹉却在辛辛苦苦地说着华清宫里的事。
注释
(1)湘君:原指舜妃娥皇,娥皇、女英听说舜南巡时死于苍梧,追至洞庭,自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此处借指为光绪帝宠爱而被慈禧害死的珍妃。
(2)青枫江:江名,在湖南长沙附近。《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又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此兼用二典,兼切湘君,又有招魂之意。
(3)锦瑟:装饰华美的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又李商隐有《锦瑟》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此用二事,既切湘君,兼悼珍妃。
(4)辽海鹤归:指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见《搜神记》)。此指珍妃魂魄归来所见非昔,应生无限遗恨。
(5)鼎湖:古代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古代诗文中因以“鼎胡龙去”为帝王之死的代称。此指光绪帝死。
(6)无名:谓不明死因。光绪是病死,还是被慈禧害死,当时说法不一。
(7)珠帘隔雨: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怜望,珠箔飘灯独自归。”此化用其句,暗喻光绪与珍妃生前被慈禧隔居两地。
(8)香犹在:遗迹还在。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希圣的诗
相关推荐
湘中作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湘南即事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湘口送友人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湘月·五湖旧约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湘春夜月·近清明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
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漫劳动送客垂杨。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汎舟绝沿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