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牡丹三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雨中牡丹,从大处落笔,由雨写到牡丹,把雨中牡丹写得栩栩如生。第二首诗写想象中的雨后牡丹,读之爽人耳目。第三首诗写雨后牡丹,推想后日,花由盛而衰,十分可惜。这组诗一写雨中,二写晴日,三写衰败,勾勒了牡丹的三种不同情态和风韵,抒发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赞美与爱怜。整组诗描写细致入微,刻画逼真传神,抒写婉转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
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雨中看牡丹三首》这组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三月,在黄州天庆观看牡丹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幽雅美姿也不能顾惜,到后天就会有东风吹起。
酒醒后我能看到什么,花粉紧裹着青色的花蒂。
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都不必区分美好与粗鄙。
不忍见花被泥沙污染,就用牛奶油煎了吃下胃。
注释
(1)金粉:花粉。
(2)青子:本指青色籽实,此指青色的花蒂。
(3)妍鄙:妍媚和鄙陋。
(4)牛酥煎落蕊:指五代后蜀李昊用牛酥煎落花美餐一事。《复斋漫录》载,“孟蜀礼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以与牛酥同赠,曰: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浓艳。其风流贵重如此。”牛酥,牛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雨霖铃·孜孜矻矻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花·指点虚无征路
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正天风吹落,满空寒白。玉女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尘域?正火轮飞上,雾卷烟开,洞观玉碧。
重重观阁,横枕鳌峰,水面倒衔苍石。随处有寄香幽火,杳然难测。好是蟠桃熟后,阿环偷报消息。在青天碧海,一枝难遇,占取春色。
雨中花·岭南作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雨霖铃·槐阴添绿
槐阴添绿。雨馀花落,酒病相续。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坐凝目。
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雨后观音门渡江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穠丽,一笑当及时。
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雨后秋凉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