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注释

(1)测:一作“极”。

(2)隐处:隐居的地方。

(3)唯:只有。一作“惟”。

(4)犹:还,仍然。

(5)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6)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7)滋:生长着。

(8)余:我。

(9)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10)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1)群:与……为伍。

宿王昌龄隐居拼音版

宿wángchānglíngyǐn
qīngshēnyǐnchùwéiyún
sōngwēiyuèqīngguāngyóuwèijūn
máotíng宿huāyǐngyàoyuàntáiwén
xièshí西shānluánqún

作品简介

《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创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龄是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宿王昌龄隐居》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清幽淡远,语言洗练自然,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传世名句。诗作多表现隐逸情趣与禅理哲思,与王维、孟浩然等共同开创盛唐山水诗派。虽存诗仅五十余首,但艺术成就颇高,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作为盛唐重要山水诗人,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常建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宿赞公房

〔唐代〕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宿洞霄宫

〔宋代〕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宿巫山下

〔唐代〕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宿田家

〔唐代〕唐彦谦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宿云际寺

〔唐代〕温庭筠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宿芥塘佛祠

〔宋代〕贺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宿范氏水阁

〔宋代〕洪朋

枕水凿疏棂,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净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