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代〕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作品简介

《踏莎行·秋入云山》是宋代词人张抡的一首山水田园词。此词以秋日山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恬淡清雅的隐逸图卷。上阕“秋入云山,物情潇洒”总写秋山气韵,以“丹枫万叶”“黄花千点”点染绚烂秋色;下阕“已喜佳辰,更怜清夜”转入月夜清境,结句“松醪常与野人期”展现词人超然物外、与自然相融的闲适心境。全词语言明快,意境空灵,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张抡山水词中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踏莎行·秋入云山》该词是宋高宗淳熙五年(1178),词人独自登高秋游,赏万山秋景,有感而发,创作的词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我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注释

(1)踏莎行:调名取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曹冠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2)秋入:进入秋天。

(3)云山:指山势高峻,耸入云端。

(4)物情: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5)潇洒:形容清爽秀丽的样子。

(6)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7)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8)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9)黄花千点:无数的菊花。

(10)幽岩下:山岩深幽之处。

(11)佳辰:指中秋。

(12)林梢挂:挂在树梢上

(13)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4)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

(15)野人:山野之人。

(16)期:约会之意。

(17)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

(18)共说清闲话:一起谈天说地。

全文拼音版

shāxíng··qiūyúnshān
qiūyúnshānqíngxiāobǎibānjǐngkānhuàdānfēngwànyúnbiānhuánghuāqiāndiǎnyōuyánxià
jiāchéngèngliánqīnglúnmíngyuèlínshāoguàsōngláochángrénwàngxínggòngshuōqīngxiánhuà

作者介绍

张抡(生卒年不详),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高宗绍兴年间,知门事。淳熙五年(1178)为宁武军承宣使知门事,兼客少四方馆事等职。词多应制、山水之作,风格清雅秀丽。著有《莲社词》一卷。

张抡的诗

相关推荐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代〕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代〕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绝顶无云

〔近代〕王国维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踏莎行·润玉笼绡

〔宋代〕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宋代〕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踏莎行·元夕

〔宋代〕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踏莎行·殢酒情怀

〔宋代〕佚名

殢酒情怀,恨春时节。柳丝巷陌黄昏月。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颠狂绝似前春雪。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

踏莎行·画鼓催春

〔宋代〕黄庭坚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踏莎行·水绕孤村

〔近代〕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踏莎行·巧夕

〔宋代〕刘克庄

驱鹊营桥,呼蟾出海,朝朝暮暮遥相望。谁知风雨此时来,银河便有些波浪。

玉兔迷离,金鸡嘲哳,二星无语空惆怅。元来上界也多魔,天孙长怨牵牛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