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大风

〔清代〕袁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作品简介

《渡江大风》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江浪之大;颔联一写感受,一写实景;颈联写江中情景,从各方面描绘渡江大风;尾联抒写诗人于孤舟即将靠岸时的愉悦心情。全诗真实、自然地把渡江的情状描绘得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渡江大风》此诗在《小仓山房诗集》中列在庚寅、辛卯之年,即乾隆三十五、六年(1770、1771年),袁枚五十五、六岁时。他告别仕途已二十多年,寓居随园,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经常出外旅游,来往于苏、杭、天台、雁荡等地,遍历东南山水佳处。这首五律,是他过江至镇江时所作,写大风中孤舟渡江的情景和感受。

翻译注释

翻译

大风激起的怒涛像山峰一般耸立,孤船横渡大江仅我独行。

身子好像坐在龙背上,浪花与船帆一样平。

缆绳系地无处所,窗外的风浪声有如鼍鸣。

镇江的金山焦山知道有客人将到,走出城外远远地来相迎。

注释

(1)江:指长江。

(2)水怒:指被大风激起的怒涛。

(3)如山立:像山峰一般涌起。

(4)篷:船帆,此指船。

(5)缆:拴船用的铁索或粗绳。

(6)系:打结,拴扣。

(7)无所:即无处。

(8)鼍:即扬子鳄,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其皮坚牢,可作鼓面,称鼍鼓。又鼍能鸣,声如鼓。此处形容风涛相激之声。

(9)金:金山,在江苏镇江市西北,原在大江中,清末因江沙淤积,遂与南岸相连。

(10)焦:焦山,在镇江东北江心。金焦两山遥相对峙。

(11)郭:城郭,外城墙。

全文拼音版

jiāngfēng
shuǐshānpéngxíng
shēnlóngbèizuòfānlànghuāpíng
lǎnsuǒtuómíngchuāngyǒushēng
jīnjiāozhīzhìchūguōxiāngyuǎnyíng

作者介绍

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抒写个性与真情,反对拟古,代表作《所见》《马嵬》等清新灵巧。中年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女弟子,倡导女子教育。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诗文集》,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开清代诗坛新风,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的诗

相关推荐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渡白沟

〔元代〕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沟州。

黄云古戌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五代〕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江

〔明代〕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

〔宋代〕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渡汉江

〔唐代〕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渡江

〔清代〕谈迁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