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作品简介

《吉祥寺赏牡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主要叙写了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诗句夸张,语意诙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翻译注释

翻译

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注释

(1)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2)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3)羞:难为情。

(4)扶:搀扶。

(5)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6)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全文拼音版

xiángshǎngdān
rénlǎozānhuāxiūhuāyīngxiūshànglǎoréntóu
zuìguīrényīngxiàoshízhūliánbànshànggōu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渔歌子·楚山青

〔唐代〕李珣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南还寻草市宅

〔南北朝〕江总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

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

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諠。

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

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虞美人·金笼莺报天将曙

〔唐代〕李珣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