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注释

(1)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2)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3)羞:难为情。

(4)扶:搀扶。

(5)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6)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吉祥寺赏牡丹拼音版

xiángshǎngdān
rénlǎozānhuāxiūhuāyīngxiūshànglǎoréntóu
zuìguīrényīngxiàoshízhūliánbànshànggōu

作品简介

《吉祥寺赏牡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主要叙写了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诗句夸张,语意诙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过胡汝宅留赏牡丹

〔明代〕徐渭

芳树丰茸何岁栽,对人不语向阳开。

频年此景无多日,好客相过问几回。

塞蕊正宜催羯鼓,高枝偏自映金杯。

醉馀谁复论朝暮,待尔阳台行雨来。

次吕太常赏牡丹韵

〔明代〕吴俨

浅红深绿自相承,妆靓何劳粉黛凝。

种自洛阳城里乞,诗从长庆后来增。

若誇国色应无敌,欲殿春光恐未能。

只此尚嫌花富贵,不须更染碧金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