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简介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哲理七绝,以庐山为喻阐发认知的局限性。前两句"横看""侧看"的多角度观察,展现庐山形态的千变万化;后两句"不识真面目"的困惑与"身在此山"的顿悟,将山水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全诗以"观山-惑山-悟山"为逻辑链条,语言浅近如话却蕴含"当局者迷"的深刻理趣,是宋代"以议论为诗"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游庐山时题于西林寺壁。诗人历经"乌台诗案"贬谪后,借山形变幻暗喻人生境遇的多维认知。"不识真面目"的慨叹既受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启发,又体现宋代士大夫对"格物致知"的反思,今庐山石刻仍存此诗遗迹,其哲理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全文拼音版

西lín
héngkànchénglǐngchéngfēngyuǎnjìngāotóng
shíshānzhēnmiànzhǐyuánshēnzàishānzhō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