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品简介

《狼》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全文通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推进,展现人狼博弈的惊险过程。前段"缀行投骨"的渐进式威胁,体现狼的贪婪与协作;中段"犬坐假寐"与"隧入攻后"的双线诡计,揭示其狡诈本性;结尾"变诈几何"的议论,将故事升华为生存智慧的较量。作品语言简净而张力十足,"止增笑耳"的冷峻收束尤见批判力度。

创作背景

《狼》此篇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时蒲松龄设帐教书为生。《聊斋志异》多借狐鬼讽世,"狼三则"之三尤为典型。故事可能源自山东淄川山区真实事件,其"人狼智斗"模式影响后世《狼图腾》等作品,今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专设"狼"故事场景复原。

翻译注释

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

(1)屠:屠户。

(2)晚:夜晚,晚上。

(3)归:回家。

(4)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5)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6)惧:害怕。

(7)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

(8)从:跟从,跟随。

(9)复:又,再。

(10)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如故:跟原来一样。

(12)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13)恐:恐惧,担心。

(14)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15)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16)积薪:堆积的柴草。积:堆积。薪:柴草。

(17)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8)乃:于是,就。

(19)弛:解除、卸下。

(20)眈眈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21)少时:一会儿。

(22)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23)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4)久之:时间长了。

(25)瞑:闭上眼睛。

(26)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27)暴:突然。

(28)毙:杀死。

(29)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指挖洞。

(30)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31)尻:屁股。

(32)自:从。

(33)股:大腿。

(3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黠:狡猾。

(37)顷刻:一会儿。

(3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3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全文拼音版

láng
wǎnguīdànzhōngròujìnzhǐyǒushèngzhōngliǎnglángzhuìxíngshènyuǎn
tóulángzhǐlángréngcóngtóuzhīhòulángzhǐérqiánlángyòuzhìjìnérliǎnglángzhībìng
jiǒngkǒngqiánhòushòuyǒumàichángchángzhǔxīnzhōngshànchéngqiūnǎibēnxiàchídànchídāolánggǎnqiándāndānxiāngxiàng
shǎoshílángjìngquǎnzuòqiánjiǔzhīmíngxiáshènbàodāolángshǒuyòushùdāozhīfāngxíngzhuǎnshìxīnhòulángdòngzhōngjiāngsuìgōnghòushēnbànzhǐkāowěihòuduànzhīnǎiqiánlángjiǎmèigàiyòu
lángxiáérqǐngliǎngqínshòuzhībiànzhàzāizhǐzēngxiàoěr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高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蒲松龄的诗

相关推荐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

〔宋代〕吴文英

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断霞晚、笑折花归,绀纱低护灯蕊。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拕凤股盘云坠。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

窗隙流光,冉冉迅羽,诉空梁燕子。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记琅玕、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怕因循,罗扇恩疏,又生秋意。

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乍湿鲛绡,暗盛红泪。綀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嫣香易落,回头澹碧锁烟,镜空画罗屏里。

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念省惯、吴宫幽憩。暗柳追凉,晓岸参斜,露零沤起。丝萦寸藕,留连欢事。桃笙平展湘浪影,有昭华、秾李冰相倚。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

别房太尉墓

〔唐代〕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赠程处士

〔唐代〕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小桃红·春闺怨

〔元代〕乔吉

玉楼风迕杏花衫,娇怯春寒赚。酒病十朝九朝嵌。

瘦岩岩,愁浓难补眉儿淡。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宋代〕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代〕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古风·蟾蜍薄太清

〔唐代〕李白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