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茶杯上一缕青烟轻轻飞扬,一搅动兰花膏汁一样的水色,四座飘香。这里有赛过扬州的烹煎妙手,不是说谎,不信请你下马来品尝。
注释
(1)阳春曲:曲牌名,入中吕宫。全曲五句,押平声韵。
(2)兰膏:泽兰练成的油,可点灯。此处指茶的水色。
(3)烹煎:指煎茶。
(4)维扬:扬州的别称。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茶杯上一缕青烟轻轻飞扬,一搅动兰花膏汁一样的水色,四座飘香。这里有赛过扬州的烹煎妙手,不是说谎,不信请你下马来品尝。
(1)阳春曲:曲牌名,入中吕宫。全曲五句,押平声韵。
(2)兰膏:泽兰练成的油,可点灯。此处指茶的水色。
(3)烹煎:指煎茶。
(4)维扬:扬州的别称。
《阳春曲·赠茶肆》是元代散曲家李德载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着意写烹煎妙手的高超技艺,渲染茶香色美,表现了作者对于茶道的喜好。开头两句描写的是茶肆中烹茶的情景,接着赞扬烹茶师傅的高超技艺,都是从正面加以叙述和评价的;最后两句以店家招徕叫卖的语气,请人品尝,强调了前面内容的真实可信,同时进一步夸赞茶肆中的茶。全曲格调清新明快,语言雅俗兼容,押韵顺口,颇似广告。
中国的茶文化虽不如酒文化历史悠久,但种茶饮茶之习并不晚出。虽旧本中“茶”字尚作“荼”。直到唐代“荼”才省作“茶”,但茶的地位已可略见,所以将“荼”省作“茶”,与种茶、饮茶盛行有关。自第七、八世纪以来,南北各地、上下人士都喜欢茶,唐德宗始行茶法以征税,可见茶的经济价值。唐代陆羽著《茶经》三卷,翔实记载茶的产、采、烹、饮,则见其时饮茶之盛。至元朝,市朝之盛也不亚于宋,茶肆极多。可以设想李德载生性嗜茶,经常品茗于此,很可能是应主人之请,书此《阳春曲》,既可清讴误宾,游戏文字,以资笑乐,又可权作广告,为之延誉,招徕茶客。虽作者身世不详,但沉抑下僚、郁郁失意者常有应谐杂出之作,于此亦可推见。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轻拈斑管书心事,细折银笺写恨词。可怜不惯害相思,则被你个肯字儿,迤逗我许多时。
鬓云懒理松金凤,胭粉慵施减玉容。伤情经岁绣帏空,心绪冗,闷倚翠屏。
慵拈粉线闲金缕,懒酌琼浆冷玉壶。才郎一去信音疏,长叹吁,香脸泪如珠。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
百忙里铰甚鞋儿样,寂寞罗帏冷篆香。向前搂定可憎娘,止不过赶嫁妆,误了又何妨。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结柔肠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人甜。
玉环梦断风流事,银烛歌成富贵词。
东风一树玉胭脂,双燕子。曾见正开时。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晩,茅舍两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