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咏物五绝。此诗以"垂緌饮露"的蝉喻高洁之士,前两句实写蝉的形态("垂緌")与声音("流响"),后两句转为哲理升华,"居高声自远"既符合蝉栖高枝的生物习性,又暗喻德高自彰的人生境界。全诗借物喻人,将"清露""疏桐"的意象与"不藉秋风"的独立人格完美结合,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与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并称"咏蝉三绝"。

创作背景

《蝉》此诗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时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诗中"垂緌"既是蝉须比喻,也暗指三品以上官员的冠缨(虞世南官至秘书监,正三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指出,此诗继承魏晋咏物诗传统而更重寄托,其"声远不藉秋风"的自信,反映贞观之治下文人的精神气象,与虞世南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政治地位相呼应,是初唐"雅正"诗风的典范。

翻译注释

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注释

(1)垂緌: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纯的露水。

(3)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流:发出。

(4)疏桐:高大的梧桐。

(5)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藉:凭借、依赖。

全文拼音版

chán
chuíruíyǐnqīngliúxiǎngchūshūtóng
gāoshēng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作者介绍

虞世南(558—638),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仕陈、隋、唐三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编有《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相关推荐

秋蝉

〔唐代〕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齐天乐·蝉

〔宋代〕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齐天乐·蝉

〔元代〕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早蝉

〔唐代〕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早蝉

〔唐代〕贾岛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唐代〕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代〕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新蝉

〔唐代〕司空曙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沈城。

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