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咏物五绝。此诗以"垂緌饮露"的蝉喻高洁之士,前两句实写蝉的形态("垂緌")与声音("流响"),后两句转为哲理升华,"居高声自远"既符合蝉栖高枝的生物习性,又暗喻德高自彰的人生境界。全诗借物喻人,将"清露""疏桐"的意象与"不藉秋风"的独立人格完美结合,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与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并称"咏蝉三绝"。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蝉》此诗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时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诗中"垂緌"既是蝉须比喻,也暗指三品以上官员的冠缨(虞世南官至秘书监,正三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指出,此诗继承魏晋咏物诗传统而更重寄托,其"声远不藉秋风"的自信,反映贞观之治下文人的精神气象,与虞世南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政治地位相呼应,是初唐"雅正"诗风的典范。
翻译注释
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注释
(1)垂緌: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纯的露水。
(3)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流:发出。
(4)疏桐:高大的梧桐。
(5)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藉:凭借、依赖。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虞世南的诗
相关推荐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