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咏物五绝。此诗以"垂緌饮露"的蝉喻高洁之士,前两句实写蝉的形态("垂緌")与声音("流响"),后两句转为哲理升华,"居高声自远"既符合蝉栖高枝的生物习性,又暗喻德高自彰的人生境界。全诗借物喻人,将"清露""疏桐"的意象与"不藉秋风"的独立人格完美结合,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与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并称"咏蝉三绝"。

创作背景

《蝉》此诗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时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诗中"垂緌"既是蝉须比喻,也暗指三品以上官员的冠缨(虞世南官至秘书监,正三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指出,此诗继承魏晋咏物诗传统而更重寄托,其"声远不藉秋风"的自信,反映贞观之治下文人的精神气象,与虞世南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政治地位相呼应,是初唐"雅正"诗风的典范。

翻译注释

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注释

(1)垂緌: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纯的露水。

(3)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流:发出。

(4)疏桐:高大的梧桐。

(5)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藉:凭借、依赖。

全文拼音版

chán
chuíruíyǐnqīngliúxiǎngchūshūtóng
gāoshēng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作者介绍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市)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虞世南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