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宝冠寺

〔宋代〕赵师秀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作品简介

《雁荡宝冠寺》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游览雁荡山宝冠寺时所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直截了当,以特写手法,将镜头集中到一点,突出主人公的动作,并表现其凭栏而立时由触觉而引起的心灵感受;颔联将立于石栏的清寒原因作了交代;颈联直接写主人公的感受,尾联呼应“雁荡”二字。全诗题为写寺,却无一语及寺,只是着力渲染禅林那种特有的幽寂清静。

翻译注释

翻译

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注释

(1)雁荡:山名,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素以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胜门和凝翠碧潭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史称“东南第一山”。

(2)宝冠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

(3)云:说。

(4)夜分:夜半。

(5)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

(6)绝顶:最高的山顶。

(7)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全文拼音版

yàndàngbǎoguàn
xíngxiàngshílánqīnghányún
liúláiqiáoxiàshuǐbànshìdòngzhōngyún
zhùféngniánjìnyīnyínguòfēn
dàngyīndāngjuédǐngyànwèicéngwén

作者介绍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及第。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上元(今江苏江宁)主簿,后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作诗以七律最佳,被誉为“永嘉四灵”之冠。晚年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葬于西湖。著有《赵师秀集》。

赵师秀的诗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

〔元代〕刘致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雁门太守行

〔南北朝〕褚翔

三月杨花合,四月麦秋初。

幽州寒食罢,郑国采桑疏。

便闻雁门戍,结束事戎车。

去岁无霜雪,今年有闰余。

月如弦上弩,星类水中鱼。

戎车攻日逐,燕骑荡康居。

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

寄语闺中妾,忽怨寒床虚。

雁门胡人歌

〔唐代〕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代〕元好问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

〔元代〕高克礼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

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元代〕张养浩

去来山更佳,去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去共山高下。

倚仗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去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去山也爱咱。

雁儿落过得胜令·忆别

〔元代〕乔吉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