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明代〕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身披白色丧服,面对大江起誓:坚决打败满清。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注释

(1)讨:讨伐,征讨。

(2)满:指满清统治者。

(3)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

(4)金陵:今南京市。

(5)缟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

(6)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

(7)雄师:英勇的军队。

(8)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

(9)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拼音版

chūshītǎomǎnguāzhōuzhìjīnlíng
gǎolínjiāngshìmièxióngshīshíwàntūn
shìkàntiānqiàntóubiānxìnzhōngyuánxìngzhū

作品简介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创作背景

据史书载,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见清军势大,准备不战而降,郑成功跪哭劝阻,父不听,降清。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感到莫大耻辱,悲愤至极,跑到孔庙前,烧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挂起“招讨大将军”和“三军司令”两大旗,示抗清复明而血战到底之志。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同张煌言合兵十七万,从海上大举北伐,直取南京,收复瓜洲、镇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设坛,祭祀天地、山河,为表达他誓死灭清复明的决心,挥笔写下了《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这一首诗。

作者介绍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世称“国姓爷”。以厦门、金门为基地抗清,1661年率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明郑政权。谥“延平王”,被誉为“开台圣王”。

相关诗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酒肆留别

〔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怀古

〔唐代〕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凤凰台置酒

〔唐代〕李白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

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

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

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

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

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

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唐代〕李白

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

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

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埽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

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