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山郭江村雨后凉,西风吹冷豆花香。
大雨过后,山脚下的村庄更加阴凉。冷冷的西风吹过,带来一阵阵豆子的花香。
疏篱草径行人少,蟋蟀吟时正夕阳。
稀疏的篱笆外有条长满草的小路,很少有人路过。伴着夕阳的余晖,一只蟋蟀在啾啾啾地鸣叫。
注释
(1)山郭:山村。
(2)疏篱:稀疏的篱笆。
山郭江村雨后凉,西风吹冷豆花香。
疏篱草径行人少,蟋蟀吟时正夕阳。
山郭江村雨后凉,西风吹冷豆花香。
大雨过后,山脚下的村庄更加阴凉。冷冷的西风吹过,带来一阵阵豆子的花香。
疏篱草径行人少,蟋蟀吟时正夕阳。
稀疏的篱笆外有条长满草的小路,很少有人路过。伴着夕阳的余晖,一只蟋蟀在啾啾啾地鸣叫。
(1)山郭:山村。
(2)疏篱:稀疏的篱笆。
《蟋蟀》是清代诗人李四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秋日山村暮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构筑恬淡意境。首句“山郭江村雨后凉”从触觉切入,奠定清冷基调;次句“西风吹冷豆花香”巧妙联通嗅觉与触觉,使无形之风与具象之花产生通感效应;后两句转向视觉与听觉交融,“疏篱草径”与“蟋蟀吟时”在动静对照中,捕捉到黄昏特有的寂寥美感。全诗语言清浅而意境深远,继承王维田园诗传统,在二十八字的有限篇幅内完成对秋日生命律动的精准捕捉,体现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审美追求。
《蟋蟀》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从内容判断应作于清代中叶。李四维作为地方文人,长期隐居山野,诗中“山郭江村”可视作其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蟋蟀吟时正夕阳”既呼应《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古典意象,亦融入明清文人画“荒寒寂寥”的审美趣味。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期,此诗以白描手法展现生活本真,与当时袁枚“性灵说”主张的直抒胸臆形成跨时空共鸣,折射出清代田园诗对宋明理学的反拨与超越。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
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
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龙阙楚江头。
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
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
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玉趾回娇步,约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