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

〔唐代〕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作品简介

《早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先点明时间与蝉鸣初起的景象,营造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写蝉声稀疏;然后说蝉鸣触动了诗人的衰老之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今昔对比,托出无限思绪。全诗以景寓情,借蝉鸣这一自然现象,细腻描绘了诗人由夏入秋时的感怀、思乡与忆昔之情。

翻译注释

翻译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注释

(1)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2)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3)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4)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全文拼音版

zǎochán
liùyuèchūjiāngtóuchánshǐmíng
shínánshēnliǎngsānshēng
cuīshuāibìnzàidòngyuánqíng
西fēngshūwèiqiūxiānqiūshēng
zàidōnggōnghuáihuāxiàtīng
jīnzhāoxiànyúnshùràopénchéng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蝉

〔唐代〕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齐天乐·蝉

〔宋代〕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齐天乐·蝉

〔元代〕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早蝉

〔唐代〕贾岛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