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微之

〔唐代〕白居易

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作品简介

《答微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先写了 友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将之题写在寺壁上,再写自己对友人作品的赞誉,从友人寄过来的作品里特地挑出部分将屏风写满,最后升华感情,写两人相知相遇,互相了解,实在是境遇太过相似。这首诗显浅易懂,语言形象,偏向白描,比较流畅自然,以景语作结,融情入景,余味无穷,耐人咀嚼,表达的感情沉郁。

创作背景

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冬,江州。白居易与元稹多年未见,这期间,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江州,分处两地,却是一样的谪居生活和郁愤情怀。于是白居易从元稹寄给他的数百篇诗中挑出一百首,题写在屏风上,放在家中随时欣赏,见诗如见其人。白居易接元稹诗《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后,想到两人身居异地,可两心如此相同,真是人生难得之事。于是也写了一首七绝《答微之》。

翻译注释

翻译

您将我的诗篇写满了开元寺的东壁,我将您的佳作题满了屏风。

你我真像茫茫大海中两叶微小的浮萍,能够相逢相知真是不易,所以才能身居异地,而两心如此相同。

注释

(1)君写我诗盈寺壁:元稹经常将白居易的诗题在寺庙的墙壁上。他的《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云:“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白居易此诗题下自注:“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即指阆州开元寺。

(2)我题君句满屏风:白居易将元稹的诗题满在屏风上。作者此诗自注:“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又有《题诗屏风绝句序》说:“十二年冬,微之犹滞通州,予亦未离澄上,相去万里,不见三年,郁郁相念,多以吟咏自解。……由是援律句中短小丽绝者,题录合为一屏风,举目会心,参若其人在于前矣。”

(3)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比喻作者与元稹的身世,像两叶浮萍在大海中漂泊。

全文拼音版

wēizhī
jūnxiěshīyíngjūnmǎnpíngfēng
jūnxiāngzhīchùliǎngpínghǎizhōng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答杨辟喜雨长句

〔宋代〕欧阳修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宋代〕黄庭坚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高。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宋代〕黄庭坚

饥欲食首山薇,渴欲饮颍川水。

嘉禾令尹清如冰,寄我南山石上耳。

筠笼动浮烟雨姿,瀹汤磨沙光陆离。

竹萌粉饵相发挥,芥姜作辛和味宜。

公庭退食饱下筋,杞菊避席遗萍虀。

雁门天花不复忆,况乃桑鹅与楮鸡。

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饷荷眷私。

吾闻石耳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苔衣石腴风日炙。

扪萝挽葛采万仞,仄足委骨豺虎宅。

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职。

闵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鲑菜烦嘉禾。

愿公不复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

答张五弟

〔唐代〕王维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答吴充秀才书

〔宋代〕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