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松风阁》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七句写阁依山临壑,古木森列,松风入耳,足以涤荡尘虑,诗人取下这个适意的阁名。中间八句叙游阁野筵和自夜至晓景象,雨后流泉潺潺,山色辉光,炊烟袅袅,极为妍丽。最后六句改描写为抒情,逝者已矣,贬者未到,心曲无可倾诉,怅惘引出叹息。这首诗意境宏阔,笔势自然老健,达到了“平淡如山高水涤”的境界。
武昌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黄庭坚结束了在黔州、戎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之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赴太平州任,但只做官九日即罢官,只得暂往鄂州流寓,这首诗即写于此年九月途经武昌之时。这时,诗人的前途未卜,凶多吉少,在第二年再次远贬宜州。但是经过各种挫折和磨难,诗人的心胸变得更超然淡泊了。他努力借助佛学与《庄子》,以应付逆境,正如他所说的:“古之人不得躬行于高明之势,则心亨于寂寞之宅。功名之途不能使万夫举首,则言行之实必能与日月争光。”
翻译注释
翻译
靠着樊山筑起高阁俯瞰平川,夜深时分箕宿斗宿好像插入屋椽,我来给这阁取名含意适然。
老松树高大已生长了几百年,被刀斧赦免它们如今高参天。
风过松林弹奏出女娲瑟上的五十弦,洗耳不须来到菩萨泉。
夸赞你们几位很好贤,财力不充还买酒共醉此筵。
夜雨在走廊作响天亮还挂在檐前,相看不回躺卧在僧毡。
泉枯石燥雨后又见溪流潺没,山川光辉为我媚妍。
野寺僧人因为天早连稀饭都不能撒,清早看见塞溪上升起了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埋在黄泉,张侯不知何时来到我眼前。
钓台的惊涛可白天眠,怡亭的篆书如蛟龙缠。
怎能使此身摆脱尘俗的束缚,小船载着诸位友人长周旋。
注释
(1)箕斗:二十八星宿之二。
(2)娲皇:女娲。
(3)五十弦:指瑟。
(4)洗耳:用古代高士许由事。
(5)菩萨泉:在武昌西山寺。
(6)僧毡:一作“僧毡”。
(7)饘:厚粥,此作动词。
(8)寒溪:在西山。
(9)东坡:苏轼号东坡。
(10)沉泉:指辞世。
(11)张侯:张耒,时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黄州与鄂州隔江相对。
(12)钓台:在长江边,孙权常饮其上。
(13)怡亭:在江中小岛上。
(14)蛟龙缠:形容篆书的笔势。
(15)拘挛:束缚。
(16)周旋:来往,交游。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武昌老人说笛歌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在武昌作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武昌阻风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梦武昌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送储邕之武昌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别武昌
欲归常恨迟,将行反愁遽。
残年念骨肉,久客多亲故。
伫立望江波,江波正东注。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