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观音门渡江》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上半部分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下半部分写因景生情,抒发感慨,这首诗用词精炼真切、用典含蓄、耐人寻味,抒发了对南朝兴亡的感慨。
雨后观音门渡江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雨后观音门渡江》该诗创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诗人在从扬州赶赴南京的路上,途径观音门渡江时看到眼前的晚景,逐写下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趁着晚睛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潮退浪又平。
雨蒙蒙远处吴山渐隐渐没,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仍在踏歌诉怨情。
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注释
(1)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
(2)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
(3)参差: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
(4)次第:逐次的意思。
(5)名士:指顾荣。
(6)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
(7)踏歌:踏节拍歌唱。
(8)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9)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
(10)惆怅:失意哀伤。
(11)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士祯的诗
相关推荐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雨不绝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穠丽,一笑当及时。
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过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