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图

〔明代〕杨荣

宣州城北敬亭山,长日孤云自往还。

两水秀分双练白,九华青锁一眉弯。

林间竹韵鸾凰语,石上苔纹虎豹斑。

五马已知从此出,锦衣光彩照亲颜。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宣州城北敬亭山,长日孤云自往还。

宣州城的北面便是敬亭山,漫长的日子里,唯有孤独的云朵,在山间来来往往。

两水秀分双练白,九华青锁一眉弯。

两条江水分流而下,如两条洁白的丝绸般分明;远处的九华山被青色笼罩,山形蜿蜒,恰似一弯黛眉。

林间竹韵鸾凰语,石上苔纹虎豹斑。

林间竹子随风轻响,那声音仿佛鸾鸟凤凰在婉转啼鸣;山石上的青苔纹路交错,像极了虎豹身上的斑斓斑纹。

五马已知从此出,锦衣光彩照亲颜。

人们早已知道,贤能的官员会从这片土地走出;他日身着华丽的官服,光彩照人,定能让亲人增光。

注释

(1)九华:山名。在今安徽省青阳县。旧称九子山。因有九峰如莲花,故改为今名。

(2)鸾凰:鸾与凤。皆瑞鸟名。

敬亭山图拼音版

jìngtíngshān
xuānzhōuchéngběijìngtíngshānzhǎngyúnwǎnghái
liǎngshuǐxiùfēnshuāngliànbáijiǔhuáqīngsuǒméiwān
línjiānzhúyùnluánhuángshíshàngtáiwénbàobān
zhīcóngchūjǐnguāngcǎizhàoqīnyán

作品简介

《敬亭山图》是明代台阁体诗人杨荣的一首题画七律。此诗以谢朓、李白吟咏过的敬亭山为对象,首联“宣州城北敬亭山”点明地理方位,“长日孤云”化用李白“孤云独去闲”意境,奠定超然基调;颔联“两水双练”对“九华一眉”,以丝绸喻泾溪、宛溪之水,以黛眉状九华峰峦,工巧中见秀润;颈联“竹韵鸾凰”转写天籁,“苔纹虎豹”细摹地衣,在视听通感中拓展画外之境;尾联“五马出山”暗用太守典,“锦衣照亲”归美皇恩,恪守台阁体颂圣范式。全诗笔致工稳,气象雍容,展现明初宫廷绘画与诗歌的互动共生。

创作背景

《敬亭山图》此诗应作于永乐至宣德年间(约公元1410-1430年),杨荣作为“三杨”之一,常参与宫廷书画鉴赏。诗中“两水”实指敬亭山侧的宛溪、句溪,“九华”则巧妙将百里外的九华山纳入画境,体现中国画“移山缩水”的构图理念。“五马”既暗合谢朓曾任宣城太守的史实,也隐喻当朝官员的政德——杨荣同期《题山水图》亦有“五马归来春昼永”之句。这种将历史记忆、地理实景与政治隐喻熔铸一炉的写法,是明代台阁题画诗的典型特征。

相关诗文

哀王孙

〔唐代〕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台城游·南国本潇洒

〔宋代〕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拟行路难·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

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