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两首诗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铜雀妓二首
【其一】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其二】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作者曾由洛阳去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陈迹而顿生盛衰之感,于是创作了《铜雀妓二首》。
翻译注释
翻译
【其一】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其二】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酉北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注释
(1)铜雀妓:原指曹操的歌舞伎,后成为古乐府曲调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2)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3)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4)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5)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
(6)平生:往常。
(7)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
(8)歌梁:《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古歌女韩娥到了齐国雍门,以卖唱混饭吃。后来她离开了雍门,可是人们感觉到她的歌声还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梁”出于这一故事。这里实指舞庭。
(9)西陵:指曹操的墓地。
(10)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
(11)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12)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
(13)深宫:指铜雀台。
(14)层城:指深宫。
(15)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16)锦衾:锦缎的被子。
(17)襞:折叠。
(18)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19)高台:指铜雀台。
(20)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庾信《拟咏怀》诗:“徒劳铜爵妓,遥望西陵松。”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勃的诗
相关推荐
铜雀妓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
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铜驼悲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铜爵妓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铜雀妓
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清。
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
寂寂檐宇旷,飘飘帷幔轻。
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