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独坐空堂的秋声秋意;颔联交代感怀之由,客居他乡,白发早生;颈联写诗人怀念故土,梦寐难忘;尾联表达诗人希望亲眼望见故乡的殷殷期盼。全诗情景相融,意境苍凉哀婉,情感悲怆,含蓄蕴藉。
秋怀
嵩山中作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早在贞祜元年(1213年),蒙古军即南侵河东(今山西),元好问故乡忻县也受到波及。翌年三月,忻县陷落并遣屠城,元好问的哥哥好古遇难,诗人流寓三乡(今属河南宜阳)。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诗人又移居登封。是岁之秋,蒙古军占领山西全境。这个坏消息,使诗人心情十分沉痛,在县北十里的嵩山中,他写下了《秋怀》这首悲秋怀乡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2)萧萧:落叶声。
(3)散:散播,散发。
(4)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5)淅淅:风声。
(6)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7)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8)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9)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
(10)石岭:石岭关,是元好问故乡忻州的关隘,是从登封回乡的必经之路。
(11)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秋词
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
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
秋柳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
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
秋霁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秋思赠远二首·其二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秋胡行二首·其一
尧任舜禹,当复何为。
百兽率舞,凤凰来仪。
得人则安,失之则危。
唯贤知贤,人不易知。
歌以咏言,诚不易移。
鸣条之役,万举必全。
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秋晴独立南亭
昼对南风独闭关,暗期幽鸟去仍还。
如今有待终身贵,未若忘机尽日闲。
心似蒙庄游物外,官惭许掾在人间。
开襟自向清风笑,无限秋光为解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秋思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秋晚思梁益旧游三首·其一
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
恰似嘉陵江上路,冷云微雨湿黄昏。
秋晚登城北门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