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行》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收录于《全唐诗》。此诗描写当时被回纥侵踞的凉州的边防情况,同时批评了洛阳城中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大唐王朝国势日趋衰落而国人沉迷歌舞宴乐的担忧,同时客观地反映了胡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全诗语言通俗,用韵讲究,韵脚转换与诗意段落严格对应。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将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大历年间,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州城被回纥所侵踞。当时藩镇割据严重,军阀们拥兵自立,朝廷无力收复失地,沦陷区人民被同化奴役。王建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人民的疾苦后,有感于此,愤而作《凉州行》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凉州城的四周已是广袤无垠的茫茫黄沙,因为朝中没有骁勇之将开拓西域通道,开疆拓土。
凉州城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占据,守边将士只好另外建筑秋天防御的城堡。
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
入侵的胡人都从中国掳去妇女,其中有半数妇女生了男孩,还能说汉语。
这些胡人从前不懂农作,不犁地耕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来了。
胡人现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却爱惜他们原来的毛毡和兽皮而把它们收藏着,为了预备作战时用。
他们现在也能养蚕缲丝,织成一匹一匹的绢帛,却是用来做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
城上的山鸡已经在角角地报晓,而洛阳城中,家家都还在演奏胡乐呢!
注释
(1)皓皓:旷达貌,虚旷貌。
(2)汉家:借指唐朝。
(3)旧道:指开元、天宝年间的西域通道。
(4)边头:边疆,边地。
(5)防秋:西北胡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国,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向河洛、江淮一带征发兵士,到西域去增防,当时称为“防秋”。
(6)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以为发兵的凭信。
(7)西京:即唐朝首都长安。
(8)蕃人:即“胡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唐宋人写作“蕃”,明清人写作“番”。
(9)那将:犹言“拿来”。那,大概相当于“挪”。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建的诗
相关推荐
凉州词二首·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乐歌二首·其一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乐歌二首·其二
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
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凉州词二首·其一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凉州词二首·其二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凉州词二首·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