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代〕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重阳佳节登上高楼远望,远处苍茫的树林显得那么低矮。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湖边草丛中点缀着几处人家,青翠的山色映照着城楼西面。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霜降时节,大雁的叫声格外凄厉,深秋时节,作客他乡的我思绪纷乱。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不必像陶渊明那样等着别人送酒来,我自可携酒独酌,享受这份闲适。

注释

(1)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2)李明府北楼:李明府(县令的尊称)所建的北楼,或指某地楼阁名。

(3)苍苍:形容树木茂密或天空辽远。

(4)人烟湖草里:村落人家掩映在湖边的草丛中。

(5)山翠县楼西:青翠的山色映衬着城楼的西侧。

(6)霜降鸿声切:霜降时节,鸿雁南飞,鸣声凄厉。

(7)客思迷:漂泊在外的游子思绪纷乱。

(8)白衣酒:典出《续晋阳秋》,重阳节陶渊明无酒,白衣人(差役)送酒而至。此处反用典故,表达自得其乐。

(9)陶令:即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后归隐。诗人以陶渊明自比,寄托隐逸之志。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拼音版

jiǔdēngmíngběilóu
jiǔdēnggāowàngcāngcāngyuǎnshù
rényāncǎoshāncuìxiànlóu西
shuāngjiàng鸿hóngshēngqièqiūshēn
láobáijiǔtáolìngxiāngxié

作品简介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重阳节登高远眺之景,通过苍茫的远树、湖边的村落、山间的楼阁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秋日山水画卷。后四句由景入情,以“霜降鸿声切”渲染深秋肃杀之气,以“陶令自相携”暗喻隐逸之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远,既展现了秋景的寥廓,又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的愁思和超然物外的情怀,是刘长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此诗作于刘长卿任职期间,具体时间不详,推测为其晚年遭贬谪后所作。唐代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诗人借此登楼远眺,触景生情。“秋深客思迷”既写节令之萧瑟,亦暗含宦海浮沉的迷茫;“无劳白衣酒”反用陶渊明重阳得酒的典故,表达即便无人送酒,亦能如陶潜般自得其乐,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的隐逸之思。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仕途坎坷,曾两度遭贬。其诗多写羁旅愁怀、山水隐逸,工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风格简淡清冷,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传诵千古。有《刘随州诗集》传世。刘长卿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九日寄秦觏

〔宋代〕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九日渡江

〔明代〕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九日

〔宋代〕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九日酬诸子

〔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原州九日

〔明代〕赵时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