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汝州城楼》是唐代诗人李益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三十年后诗人重登此楼,听见军中悲凉的鼓角声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战争的气氛很浓,好象不断受侵扰的边地。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凝练自然,诗意含蓄深长。
上汝州郡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该词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当时李益五十七岁。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769年),诗人李益考中了进士,年龄大约是二十岁左右。此后,漫游大河南北,可能到过汝州(今河南临汝),上过城楼。三十年后,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积重难返,汝州本为腹地,也成了军阀混战的地区。作者重来旧地,写下了《上汝州城楼》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秋日黄昏鼓角声声中原像边地,三十年前我也曾登上汝州城楼。
今日眼见山河破碎泪流满面,满怀伤心不单是为了悲秋。
注释
(1)汝州:今河南临汝县。
(2)鼓角:指吹角声。角,胡地的一种乐器,上粗下细,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声音悠长而悲切。军中早晚吹用,相当于后来的军号。
(3)边州:指边疆的州郡。
(4)垂泪:落泪,流泪。
(5)不独:不只是,不单是。
(6)悲秋:指为秋景而悲。
全文拼音版
上汝州郡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以边塞诗闻名,与李贺并称"二李",《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等作品慷慨悲凉,写尽戍边将士情怀。七绝尤佳,明代胡应麟推为"盛唐以下第一人"。晚年诗风转为闲适。因诗名显赫,每有新作,乐工争相谱唱。作为大历诗坛重要代表,其作品兼具盛唐气韵与中唐新变,《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对中晚唐边塞诗发展影响深远。
李益的诗
相关推荐
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二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上留田行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一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上京即事五首·其四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上皇三台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四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陈文惠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
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上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上行杯·落梅着雨消残粉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