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宋代〕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作品简介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是南宋词人向子諲的一首爱国词作。此词以漫天大雪为背景,抒写对中原沦陷、二帝被掳的悲愤之情。上阕以“江南江北雪漫漫”起兴,遥想北方易水之寒,暗用荆轲刺秦典故,喻抗金壮志;下阕“天老海翻”极言家国之恨难消,结句“几时鸾辂还”直指徽钦二帝归期无望。全词将风雪行旅与国仇家恨交织,沉痛激昂,突破了传统《阮郎归》的婉约格调,堪称南宋爱国词先驱之作。

创作背景

绍兴五年(1135)冬天,词人冒雪前往鄱阳,大雪纷飞的天气使词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痛苦,词人又联想到因为国内主和派阻挠而导致的北伐失败,心有所感,写下了《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这首词。

翻译注释

翻译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注释

(1)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鄱阳:地名,今江西鄱阳。

(3)江南江北:长江南北,这里泛指下雪的地方。

(4)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县,此指沦陷区。

(5)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

(6)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带。后都为金所占,是北伐必经之地。

(7)遣使问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还朝,但为掩人耳目,于建炎三年(1129)、绍兴二年(1132)和绍兴四年(1134)多次分别派洪皓、潘致尧、章谊等人为大金通问使、军前通问使、金国通问使,频频探问徽、钦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责。当词人写此词时,徽宗已被囚死。

(8)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借代指徽、钦二帝和帝后。

全文拼音版

ruǎnlángguī··shàoxīngmǎoxuěxíngyángdàozhōng
jiāngnánjiāngběixuěmànmànyáozhīshuǐhántóngyúnshēnchùwàngsānguānduànchángshānyòushān
tiānlǎohǎinéngfānxiāochúhènnánpínwénqiǎn使shǐwènpíngānshíluánhuán

作者介绍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人,哲宗元符初,以向太后恩补官;徽宗政和五年( 1115),知咸平县,后任淮南东路转运判官。高宗朝,历官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有《酒边集》,其中分为“江南新词”和“江北旧词”;前者多写国破家亡之痛,后者多为吟风弄月、描写艳情之作。

向子諲的诗

相关推荐

阮郎归·初夏

〔宋代〕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阮郎归·有怀北游

〔宋代〕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莺房几醉眠。醉中不信有啼鹃,江南二十年。

阮郎归·立夏

〔明代〕张大烈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