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

〔唐代〕高适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是高适羁旅怀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登高眺远为线索,在空间转换中抒写深挚别情。首联“南登”“却望”形成视角回环,颔联“竹树夹流水”以工笔绘出清幽景致,“孤城对远山”则暗含客旅孤寂。颈联突转抒情,“羡沙鸥闲”反衬自身漂泊,尾联“长想别离处”将眼前开阔川路与无形思念交织,在盛唐山水诗中注入深沉的人生况味。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此诗作于高适早年漫游时期,诗人自淇水北上黄河,途经滑州(今河南滑县)时登台所作。诗中“河淇间”既指地理方位,更暗含对淇水旧游的追忆;“孤城”或指滑州城郭,与远山对举凸显天地苍茫。此时高适与亲友音信隔绝,“沙鸥”意象既羡其自由,又伤己羁绊,在开阔景象与私已情怀的张力间,展现初盛唐士人漫游诗中特有的时空意识。

翻译注释

翻译

向南登上滑台,回头眺望黄河与淇水之间。

竹林树木夹着流水,孤城对着远山。

想到这河道宽阔,羡慕你沙鸥这般悠闲。

常常思念分别的地方,至今仍无音信传来。

注释

(1)滑台: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以为城,高峻坚固。

(2)孤城:《文苑英华》作“孤村”。

(3)长想:《文苑英华》作“遥想”。

(4)犹无:《文苑英华》作“独无”。

全文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
nándēnghuátáishàngquèwàngjiān
zhúshùjiāliúshuǐchéngduìyuǎnshān
niànchuānkuòxiàněrshāōuxián
chǎngxiǎngbiéchùyóuyīnxìnhuán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

自洛之越

〔唐代〕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自叙

〔唐代〕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唐代〕白居易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自叹

〔明代〕夏完淳

功名不可成,忠义敢自废?

烈士贵殉名,达人任遗世。

自愧湖海人,卓荦青云志。

虽无英雄姿,自与俦伍异。

美人来何迟?景光日云逝。

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

百年在一旦,神仙安可冀?

荣名复何为,寂寞千古事。

自赞·其一

〔宋代〕释法薰

人弃我取,人夺我与。

涉世全乖,独行无侣。

超佛越祖当头句,冷泉日夜滔滔举。

敛手忌言坐闲处,可怜也被丹青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