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上题樊氏水亭

〔唐代〕高适

涟上非所趣,偶为世务牵。

经时驻归棹,日夕对平川。

莫论行子愁,且得主人贤。

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

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

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

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

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

异县少朋从,我行复迍邅。

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

明日又分首,风涛还眇然。

作品简介

《涟上题樊氏水亭》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交代涟上过樊氏水亭的缘由。中十二句写樊氏水亭的情况,主人热情好客、情趣淡泊,居住环境优美宜人,令人流连。后六句回视自身行迹遭遇,感慨相聚之难别离之易,于聚散中有身世之感。

创作背景

高适有《东征赋》曰:“岁在甲申,秋穷季月,高子游梁既久,方适楚以超忽。”甲申年为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据赋中所写,此次东游,诗人最后到过山阳(今淮安),“历山阳之村墅,挹襄鄙之邑居。人多嗜艾,俗喜观渔连葭苇于郊甸,杂汀洲于里间。”“襄”即涟水县。此诗有“亭上酒初熟”“菱芋藩篱下”之句,应作于天宝四载(745)秋。

翻译注释

翻译

涟上不是兴趣所在,偶为世俗之事所牵累。

经过的当时停下归棹,日暮之时对着平川。

不去谈论游子的忧愁,暂且得到主人贤明。

亭上酒刚刚酿成,厨房中的鱼往往很新鲜。

自称为求做官而奔走,就居住在偏僻之处。

煮盐在沧海之弯曲处,种植水稻在长淮边。

一年四季常安宁,百口人都无饥荒的年头。

菱芋就长在篱笆下,渔人樵夫就在耳目前。

别县他乡很少有朋友,我的人生处境不顺。

从前不曾逢见此君,小船已经要旋转回去。

明天又要跟你离别,别后的风浪渺茫无边。

注释

(1)涟上:《新唐书·地理志》:“泗州临淮郡有涟水县。”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北。

(2)樊氏:名未详。

(3)趣:《畿辅丛书》作“趋”。

(4)经时:历经很久。

(5)宦游:旧谓外出求官或做官。

(6)沧海:中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7)长淮:指淮河。

(8)晏如:安定,安宁。

(9)迍邅:难行。引申为处境不顺。

(10)分首:离别。明活字本作“分手”。

(11)眇然:《畿辅丛书》作“渺然”。

全文拼音版

liánshàngfánshìshuǐtíng
liánshàngfēisuǒǒuwèishìqiān
jīngshízhùguīzhàoduìpíngchuān
lùnxíngzichóuqiězhǔrénxián
tíngshàngjiǔchūshúchúzhōngměixiān
shuōhuànyóuláiyīnzhīzhùpiān
zhǔyáncānghǎizhǒngdàozhǎnghuáibiān
shíchángyànbǎikǒunián
língfānxiàqiáoěrqián
xiànshǎopéngcóngxíngzhūnzhān
xiàngféngjūnzhōuyánxuán
míngyòufēnshǒufēngtāoháimiǎorán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蝶恋花·画阁归来春又晚

〔宋代〕欧阳修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明代〕柳如是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蟾宫曲·送春

〔元代〕贯云石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更漏子·送孙巨源

〔宋代〕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题壁

〔宋代〕佚名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

马厌谷

〔唐代〕韩愈

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

土被文绣兮,士无䄈褐。

彼其得志兮,不我虞。

一朝失志兮,其何如?

已焉哉,嗟嗟乎鄙夫!

地震

〔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街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