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渚诗

〔南北朝〕谢灵运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

夜中渡过渔浦潭,天明到达富阳城。

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望了眼定山那缥缈的云雾,名胜赤亭也没泊舟稍停。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逆流而上惊湍急流撞击去舟,崖岸曲折参差凹凸阻遏行程。

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尽管我没有伯昏无人的气概,竟然如吕梁丈夫般闯过险泷。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

水相继而至是它习惯了山坎,两山相重正好能够托身安命。

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平生之志本来在于幽栖养生,只因意志薄弱陷于困顿之境。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

为追求人仕干禄已天长日久,如今总算实现了远游的许诺。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我往日的心愿渐渐得到舒展,世间万事全都零落不值一说。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清明旷达,随物推移从此如同龙蛇尺蠖。

注释

(1)富春渚:指富阳县境的富春江渚。

(2)宵:晚上。

(3)济:渡。

(4)渔浦:富春东三十里,其对岸即钱塘之六和塔。

(5)旦及:早晨到达。

(6)郭:富春县城郭。

(7)定山:亦名狮子山。

(8)缅:远。

(9)赤亭:在定山东十余里。

(10)淹薄:停留。

(11)溯流:逆水而行。

(12)惊急:指惊涛急流。

(13)圻:指曲折的崖岸。

(14)参错:参差交错,形容崖岸之奇险。

(15)亮:坚贞。

(16)伯昏:即伯昏无人,春秋时郑国人。

(17)吕梁:山名。

(18)洊至:再至,相继而至。

(19)协:合。

(20)幽期:指隐居的愿望。

(21)沦:陷。

(22)踬:跌倒,此指挫折。

(23)微弱:意志不坚强。

(24)久露:久遇。

(25)干禄:求禄做官。

(26)远游:枉道新安,故称远游。

(27)诺:答应。

(28)宿心:即宿愿,指隐居。

(29)申写:舒展。尘世的一切俗事从此完全抛却。

(30)怀抱:心胸。

(31)昭旷:开朗豁达。

(32)外物:身外之事,即世事。

(33)龙蠖:《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富春渚诗拼音版

chūnzhǔshī
xiāotándànchūnguō
dìngshānmiǎnyúnchìtíngyān
liúchùjīnglíncēncuò
liànghūnfēnxiǎnguòliáng
jiànzhì便biànjiānshānguìzhǐtuō
píngshēngxiéyōulúnzhìkùnwēiruò
jiǔgānqǐngshǐguǒyuǎnyóunuò
宿xīnjiànshēnxiěwànshìlíngluò
怀huáibàozhāokuàngwàilónghuò

作品简介

《富春渚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分为三层:前六句纪行写景,用笔甚简,一带而过。中四句化用《庄》《列》二书中伯昏无人与吕梁丈夫的典故,深深庆幸自己竞奇迹般惊险地闯过了富春江上的险滩难关。后八句即是对自身人生道路的检讨与悟参。这首诗用典灵活贴切,精严工致,并且将前后本不相涉的部分连为一体,十分有特色。

创作背景

元嘉三年(426)元月,刘文帝诛徐羡之、傅亮、谢晦,诏谢灵运为秘书监,不就,文帝使范泰致书敦奖,乃出。始宁去京都水陆一千四百七十五里,经绍兴、杭州、湖州、宜兴,谢灵运却枉道新安、宣城。为悼念庐陵王刘义真被废杀于新安而故有此行。刘义真,武帝第二子,与谢灵运密交,曾言如为帝要以谢灵运为相。徐羡之等废少帝后立武帝第三子义隆为文帝,并于景平二年(424)二月废刘义真徙新安,六月与少帝同日杀于徙所。文帝即位后,虽立即为义真平反,且徙葬镇江王陵,但谢灵运怀追悼之情,凋查事实真相,故有枉帆富春江之行。这首诗便是作者途径新安的富春渚时所作的,时间是元嘉三年(426)。

作者介绍

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东晋至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与陶渊明并称“陶谢”。其诗富丽精工,善摹自然,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等句清新传神。出身东晋望族,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因政治斗争被贬,后以谋反罪被杀。诗作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传统,对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影响深远。谢灵运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富平少侯

〔唐代〕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富贵不能淫

〔先秦〕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人之子

〔宋代〕苏轼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