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街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作品简介

《地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时间为序,从地震初起,房屋倾塌,众人奔逃,到“始稍定,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再到“后闻”各处灾害情况,记下了历史上“郯城地震”时的切身感受和所见所闻。文章语言朴实精炼,描述生动细腻。

创作背景

康熙七年(1668)发生了郯城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稷下(即今山东临淄附近 [5] )表兄李笃之家做客,亲身经历了地震时的种种情况,有感于此,创作了这篇散文。

翻译注释

翻译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恰好客居稷下,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笃之点着蜡烛喝酒。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惊诧,而且觉得很奇怪,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茶几、桌子等家具开始颠簸摇晃,酒杯也倒下了,屋子的梁柱发出折断的声音。大家互相看着都大惊失色。过了好一会儿,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快步地跑到室外。只见楼房屋舍一会儿低下去一会儿又起来,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女人哀号的声音,吵得很厉害,像沸腾了一样。

人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转动翻腾。河水翻起一丈多的浪打到岸上来,整座城都是鸡和狗的叫声。过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稍稍安定一些。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争相谈论这件事情,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有个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还有一家人的房子南方和北方居然换了位置,栖霞山裂开,沂水河塌陷出一个洞穴,有好几亩大。这真的是非常奇异的变化。

同一个地方有个妇人,晚上起来上厕所,回去的时候发现狼把她的孩子叼走了。这个女人急忙上前与狼争夺,狼稍稍一松嘴,妇人就把小孩夺出来了,抱在怀中,但是狼蹲在那里不肯离去。妇人大声呼喊,邻居们都奔跑着聚集过来,狼才离去。妇人受惊的心情安定下来,感到很幸运,指天画地地叙述起狼把孩子叼走时的情况和自己争夺孩子的情形。过了很久、忽然发现自己身上什么都没有穿,于是赶忙跑了。这应该和地震的时候男人、女人都忘记自己没有穿衣服是一样的情形。人在惊惶时的束手无策,是多么可笑啊!

注释

(1)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公元1668年7月25日20时左右。

(2)客:客居。

(3)稷下:古地名,在战国齐都城临淄稷门。这里代指临淄。

(4)方与表兄:方,正在。

(5)骇异:惊骇,觉得恐惧和奇怪。

(6)俄而:不久。

(7)错折有声:折断时发出声响。

(8)失色:面无血色,形容慌张害怕的样子。

(9)趋:快步小跑。

(10)仆而复起:倒了又起来。仆,倒下,趴着。

(11)喧:吵闹。

(12)鼎沸:像鼎里的水烧开了一样,形容人声喧哗。

(13)转侧:旋转起伏。

(14)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15)逾一时:超过一个时辰。逾,超过。

(16)竞:争着。

(17)并:全都,全部。

(18)汲:从井里打水。

(19)南北易向:南北方向掉转了位置。

(20)栖霞:县名,在山东省东部五龙河上游。

(21)沂水:即沂河,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22)陷穴:地陷,指地表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下陷,危害相当严重。

(23)非常: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

(24)溲溺:便溺,解小便。

(25)悟:想起。

(26)未着寸缕:身上没有一寸的丝缕,指没有穿衣服。

(27)一何:多么。

全文拼音版

zhèn
kāngniánliùyuèshízhènshìxiàfāngbiǎoxiōngzhīduìzhúyǐnwényǒushēngléidōngnánláixiàng西běizhònghàijiěéérànbǎijiǔbēiqīngliángchuánzhùcuòzhéyǒushēngxiāngshījiǔzhīfāngzhīzhènchūjiànlóufángshěérqiángqīngzhīshēngérhàoxuāndǐngfèi
rénxuànyūnnéngzuòshàngsuízhuǎnshuǐqīngzhàngmíngquǎnfèimǎnchéngzhōngshíshǐshāodìngshìjiēshàngnánluǒjìngxiānggàobìngwàngwèihòuwénmǒuchùjǐngqīngmǒujiālóutáinánběixiàngxiáshānlièshuǐxiànxué广guǎngshùzhēnfēichángzhībiàn
yǒurénsōuhuílángxiánzilángzhēnglánghuǎnjiáduóérchūxiébàozhōnglángdūnhàolínrénbēnlángnǎijīngdìngzuòzhǐtiānhuàshùlángjiēérzhuàngduóérzhuàngliángjiǔshēnwèizhecùnnǎibēnzhènshínánliǎngwàngzhětóngqíngzhuàngrénzhīhuángmóuxiào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高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蒲松龄的诗

相关推荐

大雅·大明

〔先秦〕诗经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代放歌行

〔南北朝〕鲍照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宋代〕梅尧臣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初出城留别

〔唐代〕白居易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