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唐多令·柳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唐多令·柳絮》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是成正比的。贾府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奴隶们反迫害的斗争逐渐明朗,大观园里的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激烈,宝黛的叛逆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并大胆地发展了他们以反对封建宗法秩序束缚为基础的爱情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愈演愈烈,派系之间、嫡庶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层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局面难撑;生活上的挥霍无度,造成了经济上的入不敷出。这一切都标志着“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这首词正是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生活在曹雪芹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翻译注释
翻译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白绒、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象人那样命苦,难合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草木好象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流离,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
(1)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搂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
(4)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5)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
(6)嫁与东风春不管: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7)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曹雪芹的诗
相关推荐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枫老树流丹
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悲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秋暮有感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唐多令·寒食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雨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唐多令·感怀
玉笛擫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
水榭枕官河,朱栏倚粉娥。记早春、栏畔曾过。开着绿纱窗一扇,吹钿笛,是伊么?
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菜,春纵好,已无多。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蘋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唐多令·雨夜
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