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之时。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苏轼,此首诗为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1)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渑池:地名,今属河南。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锺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4)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5)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6)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和高仲本喜相见
雨氏南浦曾相对,雪满荆州喜再逢。
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心是后凋松。
闲寻书册应多味,老傍人门似更慵。
何日晴轩观笔砚,一樽相属要从容。
和卢侍御通塘曲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
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和仲蒙夜坐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其一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瞻望匪遥,槛穽斯阻。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二
迢递青门有几关,柳梢楼阁见南山。
明珠可贯须为佩,白璧堪裁且作环。
子夜休歌团扇掩,新正未破剪刀闲。
猿啼鹤怨终年事,未抵熏炉一夕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