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唐玄宗晚年实施黩武政策,这组诗里却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1)玉帛朝回望帝乡: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
(2)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3)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4)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全文拼音版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清幽淡远,语言洗练自然,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传世名句。诗作多表现隐逸情趣与禅理哲思,与王维、孟浩然等共同开创盛唐山水诗派。虽存诗仅五十余首,但艺术成就颇高,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作为盛唐重要山水诗人,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常建的诗
相关推荐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上曲二首·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塞路初晴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鸿秋·道情
雪毛马响狻猊䩞,神光龙吼昆吾剑。冰坚夜半逾天堑,月寒晓起离村店。一身行路难,两鬓秋霜染。老来莫起功名念。
塞鸿秋·凌歊台怀古
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
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
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太白坟如故。
塞鸿秋·分分付付约定偷期话
分分付付约定偷期话,冥冥悄悄款把门儿呀。
潜潜等等立在花阴下,战战兢兢把不住心儿怕。
转过海棠轩,映着荼縻架,果然道色胆天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