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逢村叟》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刻划了一位孤苦无靠的老人形象,反映了唐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首联点出经乱老翁之“衰”、居处之“破”及心之忧伤,刻画出老人的孤苦形象。中间两联具体描述了老人的不幸遭遇:桑柘被砍光了,子孙死于兵差,而官府的苛租重税,有增无已。尾联写鸡犬星散、老人独倚空门,进一步写出农村万户萧疏,一片破败凋弊的景象。全诗以通俗朴实的语言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唐代末年藩镇割据、连年混战,加之沉重的赋税徭役使广大人民无以为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乱后逢村叟》此诗作于唐末社会动荡时期。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之后,军阀连年混战。在这个诗人叹息的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受尽各路军阀无耻的搜刮盘剥,还要遭受朝廷官府变本加厉的赋税徭役的压迫。《乱后逢村叟》一诗正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广大农村生活的反映。
翻译注释
翻译
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
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
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破的年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
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注释
(1)乱后:经过战乱。此句一作“八十老翁住坡村”。
(2)伤魂:伤心。此句一作“村中牢落不堪论”。
(3)寨木:修建军队营寨用的木头。
(4)著:一作“点”,点派,征集。
(5)乡兵:地方武装。
(6)平宁:太平安宁的年头。
(7)未尝:不曾。
(8)略:稍微。
(9)安存:安抚体恤。
(10)星散:像空中的星星般分散消失,不知去向。
(11)独:一作“哭”。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荀鹤的诗
相关推荐
到京师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望夫词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羊肠坂
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羸马不胜鞍。
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
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忆团圞。
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百八盘?
山鹧鸪词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梅花九首·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秋柳四首·其二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归雁二首·其二
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
固违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
知时如有信,决起亦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