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太守赴上洛》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紧扣友人此行目的地上洛郡的历史渊源、地方地理特色与民风民俗展开叙述友人旅途中的景色。诗歌对内容素材的选择,贴合送太守赴任上洛郡的主题需要。全诗写景自然隽秀,情景相适,堪称浑成醇雅之作。
送李太守赴上洛
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沈沈。
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
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
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送李太守赴上洛》此诗是王维为李太守赴任上洛郡送行时创作的。上洛原名商州,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上洛郡。据此可推知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之后。
翻译注释
翻译
商山上能够包览楚邓之地,翠色重叠,树木茂盛。
驿道上喷泉飞洒,关门深处透着夕阳的余晖。
野花绽放在古老的成楼上,旅客行进的声音在空荡的树林中回响。
春天下了许多雨,润透了木板房,山中的城池白天也阴沉沉的。
丹峦仙泉通着前往虢略的路,白羽之地紧邻荆山。
如果见到西山的爽气,应该能够了解夏黄公、绮里季的高洁之心。
注释
(1)李太守:名字不详。
(2)上洛:唐代郡名,大致在今陕西省商县。
(3)商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商县东。亦名商岭、商阪、地肺山、楚山。地形险阻,景色幽胜。秦末汉初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曾在此隐居。
(4)楚邓:楚国和邓国之地。楚国鼎盛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邓国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
(5)沈沈:同“沉沉”,盛貌;茂盛貌。
(6)驿路:驿道;大道。
(7)飞泉:喷泉,有时也指瀑布。
(8)关门:关口上的门。
(9)落照:夕阳的余晖。
(10)板屋:用木板搭盖的房屋。
(11)丹泉:丹峦之泉,传说中的仙泉,饮之不死。
(12)虢略:虢国来抢夺地方。大致在今河南省。虢国,春秋时期诸侯国。略:通“掠”,夺取、抢劫。
(13)白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西峡县境内。《春秋左氏传·昭公·昭公十八年》载:“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杜预注:“于《传》时,白羽改为析”,白羽是古代地名,大约在左丘明作《左传》时改名为析。
(14)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15)西山爽:指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王徽之在桓温手下担任参军,为人简傲不修边幅,经常不搭理大司马桓温的话茬。
(16)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学者,长期隐居在商山,汉初已八十多岁,眉毛头发都皓白,故称“商山四皓”。刘邦请他们出山为官,被他们拒绝。后来四皓为打消刘邦更立大子的想法,出山为太子宾客。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郑眉州
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
双旌千骑骈东陌,独有罗敷望上头。
送方外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
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送张真人归上清
闭户京城昼懒开,初闻北觐却南回。
冯夷击鼓乘龙出,王子吹笙跨鹤来。
囊里天书明日月,匣中神剑閟风雷。
回瞻魏阙红云拥,应在山中看早梅。
送赞律师归嵩山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薛秀才南游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