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简介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心远地自偏"的哲学境界展现精神超脱。诗中"采菊东篱下"成为隐士经典意象,"悠然见南山"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山气日夕佳"体察自然妙趣,"飞鸟相与还"暗喻生命归宿。全诗语言平淡似口语却意境高远,将日常生活诗化为精神修行,完美诠释"此中有真意"的玄学内涵,开创了中国田园诗"自然即道"的美学传统。

创作背景

《饮酒·其五》此诗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年),陶渊明归隐浔阳柴桑后期。时值晋宋易代之际,刘裕屡次征召皆被拒绝。诗人借"饮酒"组诗明志,以"结庐人境"的生存选择,实践"大隐隐于市"的哲学。作品诞生于门阀政治崩解期,其"心远地偏"的命题,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对抗政治污浊的精神范式,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核心文本。

翻译注释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3)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4)君:作者自谓。

(5)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6)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7)南山:指庐山。

(8)山气:山间的云气。

(9)日夕:傍晚。

(10)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11)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12)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13)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全文拼音版

yǐnjiǔ··
jiézàirénjìngérchēxuān
wènjūnnéngěrxīnyuǎnpiān
cǎidōngxiàyōuránjiànnánshān
shānjiāfēiniǎoxiānghuán
zhōngyǒuzhēnbiànwàngyán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赠从弟·其二

〔两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代〕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梁甫行

〔两汉〕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