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赏心亭

〔宋代〕王琪

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

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

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

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

作品简介

《金陵赏心亭》是北宋诗人王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写了金陵江山如画的美景;颔联写诗人念及往事,想到故友的离去,旧画难寻;颈联感叹时光流逝;尾联用“残蝉”的鸣声进一步烘托了诗情。全诗写得一波三折,十分感人,是一首情景合一的上乘之作。

创作背景

《金陵赏心亭》此诗是一首暮年登临之作。从“残蝉”、“西风”可推知该诗作于秋末之时。

据《至正金陵新志》等书记道,“赏心亭在下水门(今南京西水关)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并记述丁谓赴任前,宋真宗赵恒赐给他一幅唐代画家周昉(字仲朗)绘的《袁安卧雪图》,丁谓便将这幅名画张挂在赏心亭中。数十年后,该画被一太守以凡笔所画的《芦雁》易之。而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接任太守的作者王琪有感于此事,登亭赋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千里秦淮似是雕绣玉壶,江山清丽,壮美最是吴都。

故友远去飘渺如冲天云鹤,旧画难寻那珍品《袁安卧雪图》。

光阴冉冉,我离开京城已经数年,白发萧萧我要终老于江湖。

残秋的蝉儿不理会我登临之意,西风里,又送来阵阵鸣声到我的座处。

注释

(1)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2)赏心亭:故址曾位于水西门市民广场附近。为北宋进士丁谓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到昇州(两年后诏改江宁府)上任后所建。

(3)秦淮:南京有秦淮河。

(4)壮:加强。

(5)吴都:三国时东吴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之地。

(6)辽天鹤:古代神话传说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归辽(见《搜神记》卷一)旧时尝用“化鹤”为死亡的代称。

(7)卧雪图:周昉(一说为王维)所画的《袁安卧雪图》。

(8)冉冉:慢慢地。

(9)萧萧:萧索,冷落。

(10)会:理会,理解。

(11)噪:虫或鸟叫。

全文拼音版

jīnlíngshǎngxīntíng
qiānqínhuáizàijiāngshānqīngzhuàngdōu
rénhuàliáotiānjiùhuànánxúnxuě
rǎnrǎnliúniánjīngguóxiāoxiāohuálǎojiāng
cánchánhuìdēnglínyòuzào西fēngzuò

作者介绍

王琪(生卒年不详),字君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举进士,释褐授江都主簿。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试学士院,授馆阁校勘。五年,签书南京留守判官事。嘉祐四年,知饶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知杭州,二年,徙扬州,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今存《漫园小稿》一卷。

王琪的诗

相关推荐

金人捧露盘·水仙花

〔宋代〕高观国

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怕佩解、却返瑶京。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金明池·天阔云高

〔宋代〕仲殊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金陵三迁有感

〔宋代〕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金山寺

〔宋代〕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金缕曲·春梦年来惯

〔清代〕高鹗

春梦年来惯。问卿卿,今宵可是,故人亲见?试剪银灯携素手,细认梅花妆面。料此夕、罗浮非幻。一部相思难说起,尽低鬟,默坐空长叹。追往事,寸肠断!

尊前强自柔情按。道从今,新欢有日,旧盟须践。欲笑欲歌还欲哭,刚喜翻悲又怨。把未死、蚕丝牵恋。那更眼波留得往,一双双,泪滴珍珠串。愁万斛,怎抛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