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一

〔魏晋〕阮籍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作品简介

《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之际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就是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翻译注释

翻译

我驾着车从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出发,向南眺望吹台,那是魏王经常宴饮的地方。

当年的乐曲仍在,似乎还回荡在吹台上的箫管里,可当年的魏王又在哪里呢?

战士们吃的是酒糟、米糠之类的食物,而有才能的人闲住在草野之中不被任用。

那寻欢作乐的歌舞乐曲还没有结束呢,秦国的大军就攻来了。

后来啊,那吹台里的夹林不再属于魏国了,那华丽的宫殿也蒙上灰尘了。

魏国的军队在华阳山下大败,辉煌一时的魏国最后以身死国灭告终。

注释

(1)南向:向南方。

(2)吹台:古迹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

(3)遗音: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4)糟糠:酒糟和米糠。

(5)蒿莱:野草;杂草。

全文拼音版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ānshí
jiàyánwèidōunánxiàngwàngchuītái
xiāoguǎnyǒuyīnliángwángānzàizāi
zhànshìshízāokāngxiánzhěchùhāolái
wèizhōngqínbīnglái
jiālínfēiyǒuzhūgōngshēngchénāi
jūnbàihuáyángxiàshēnjìngwèihuī

作者介绍

阮籍(210—263),字嗣宗,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领袖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其《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政治抒情组诗传统,以比兴手法抒忧生之嗟。散文《大人先生传》展现老庄思想,行为放达,以青白眼示人。为避司马氏迫害,常醉酒佯狂。其诗风遥深,人格精神成为魏晋风度的象征,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原有集十三卷,已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作为正始文学代表,与嵇康并称"嵇阮"。

阮籍的诗

相关推荐

咏愁

〔宋代〕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咏风

〔唐代〕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三良

〔唐代〕柳宗元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咏雪

〔元代〕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汪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咏怀八十二首·其二

〔魏晋〕阮籍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咏三良

〔魏晋〕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