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于《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
不谓帖
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注释
(1)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
全文拼音版
不谓帖
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
作者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自幼习书,少有盛名,才华横溢。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闻名。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基础上,进一步破体创新,笔势奔放豪迈,风格洒脱飘逸,有“破体”之称。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
相关推荐
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
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愚者审视之,乃悟。
不如归去
岷峨路远万重云,锦水繁华一聚尘。
帝子但知归去好,故家城阙已他人。
不积跬步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寝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事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