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洛城春晚》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闰三月。上片即景生情。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神态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
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与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16岁的王弗结为伉俪。《一斛珠·洛城春晚》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闰三月。苏轼自蜀赴京道关中,经洛阳时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西都三月,客舍外,垂丝的杨枝杂乱无章地遮盖了华美楼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轻风吹起的波纹都成了条条花样图案。曾记得,夫妻二人,烛光下共读,梅花前欢会,多么浪漫!尤其那以歌劝酒,由饯而醉而别的热情还在心田。
她是一位聪明而文静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马,情深谊笃。而今面对着的是离别之后风流云散的现实。纵然关隘山岭阻隔我俩的身子,但爱情则是无法隔断的。我们总有一天能度关山。等到你我重在“烛下花前”见面,踏青游赏美景再次结伴同行,不分别了。你要我说相思得如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见我们昔日居住的西楼前,你那身轻如燕的倩影。
注释
(1)洛城:宋代的陪都,称西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2)乱掩红楼:乱掩:纷纷无序地覆盖、遮掩。红楼:华美的楼房。
(3)篆:古通“瑑(zhuàn)”,钟口处或车毂(gǔ)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花纹。
(4)歌宴:犹歌筵,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
(5)风流:风韵美好动人的男女私情。
(6)关山有限:关山:关隘山岭。限:阻隔。
(7)君:苏轼妻王弗。
(8)寻芳伴:寻芳:游赏美景。伴:同行伴侣。
(9)目断西楼燕: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西楼燕:指昔日居住西楼的王弗。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一斛珠·伤春怀抱
伤春怀抱,清明过后莺声老,劝君莫向愁人道。又被香轮,碾破青青草。
夜来风雨连清晓,秋千院落无人到,梦回酒醒愁多少。犹赖春寒,未放花开了。
一斛珠·红娇翠弱
红娇翠弱。春寒睡起慵匀掠。些儿心事谁能学。深院无人,时有燕穿幕。
漏声滴尽莲花萼。静看月转西阑角。世情一任浮云薄。花与东君,却解慰流落。
一斛珠·休休莫莫
休休莫莫。当年不负西湖约。一枝初见横篱落。嚼蕊闻香,长是醉乡落魄。
而今对酒空斟酌。老来多病情非昨。谁人伴我临东阁。冷淡吟怀,犹可追前作。
一斛珠·春回海角
春回海角。望中佳气连云幕。晓来隐隐闻天乐。玉女金童,来奉瑶池约。
东风已破蟠桃萼。霞觞荐寿更酬酢。香山舞罢宫花落。步辇安舆,岁岁同行乐。
一斛珠·点酥点蜡
点酥点蜡。凭君尽做风流骨。汉家旧样宫妆额。流落人间,真个没人识。
佳人误拨龙香觅。一枝初向烟林得。被花惹起愁难说。恰恨西窗,酒醒乌啼月。
一斛珠·野庵鼓吹
野庵鼓吹。翻腾似与寻常异。笙箫筝笛皆非是。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
心中无事无萦系。村歌数首新来制。参禅渐渐知滋味。细语粗言,俱是第一义。
一斛珠·致知格物
致知格物。孔颜学问从兹出。圣言句句皆真实。涵养功深,将见自家得。
毋意毋我毋固必。视听言动非礼勿。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尽私心,天理甚明白。
醉落魄·咏苔
径翠钿狼藉,绿圆点点浓如积。
芳痕涨雨凝寒碧,一片浓阴,休扫坐来石。
径深不教残阳入,茸茸不似春红色。
芳尘净洗无纤迹,吟客来时,只恐印行屐。
一斛珠·送孙鲁三之汝南
骊歌向晓。怪君踪迹偏长道。尊前一片青青草。
才送归鞍,又逐征衫者囗悼。泪落沾怀抱。
张敞青螺今罢扫。淮康紫水销愁好。
应忆高堂,双鬓新年老。
醉落魄·其一·新夏
洗妆初晓绡红褪、待眉匀扫。铜虬半吐春云袅。
雨压枇杷,莫恨鹃啼少。香泥窄凤金铃悄。
兔丝偏是裙襕草。越罗何竹湘娥笑。
鬓惹飞香,吹落桐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