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略(1140—1205),金代大臣,字简之,自号丹源钓徒,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为名臣李晏之子。大定十九年词赋进士。明敏刚直,有吏才。历官山东提刑使、吏部郎中、户部侍郎,官至山西西路按察使。卒谥襄献。工书法,尤擅篆隶。其事迹附于《金史·李晏传》。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李著(生卒年不详),金代官员。字彦明,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承安二年词赋状元及第。官至翰林修撰、知制诰。其名见于《金史·选举志》及刘祁《归潜志》,以文采著称,为当时名士赵秉文所赏识。然其具体事迹与作品传世极少。

郦权(生卒年不详),金代文学家。字元舆,号披轩,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其父郦琼为宋叛将,归齐后又仕金。郦权因父荫入仕,官至著作郎。诗风清朗,多写景抒怀之作。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录其诗,称其“作诗有笔力”,并将其列为“明昌辞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郦权最著名的十首诗

梁持胜(?—1217),金代官员。字经甫,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原名询谊,避宣宗讳而改。泰和六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咸平路宣抚司经历官。贞祐年间,为避蒙古兵锋,金室南迁,他奉命留守中都(今北京)。后因不满叛将蒲鲜万奴割据,密谋讨之,事泄被杀。以忠义气节著称。

刘昂(生卒年不详),金代诗人。字之昂,兴州(今山西兴县)人。大定十九年进士。曾任尚书省掾、平凉路转运副使。其诗风格奇崛,语言瘦硬,在当时别具一格。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录其诗,称其“作诗得晚唐体,尤工绝句”,并记载其“律赋自成一家,轻便巧丽”,为金代中期重要诗人。刘昂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从益(1181—1224),金代官员、学者。字云卿,浑源(今山西浑源)人。大安元年进士。出身文学世家,为“浑源刘氏”重要成员。官至监察御史、叶县令,治绩卓著。博学通经,擅诗文,与赵秉文、元好问等交游唱和。著有《蓬门集》。其子刘祁亦为著名学者,著有《归潜志》。刘从益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志渊(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号通玄子,万泉(今山西万荣)人。为全真教宗师刘处玄(长生真人)之弟子。隐居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修真。其道教词曲集《启真集》三卷收录于《正统道藏》,内容多为阐发全真教内丹修炼思想与超脱境界,是研究金元全真教的重要文献。刘志渊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仲尹(生卒年不详),金代文学家。字致君,号龙山,盖州(今辽宁盖州)人,后徙沃州(今河北赵县)。正隆二年进士。官至赞皇尉。工诗词,诗风含蓄蕴藉,受北宋黄庭坚影响,为“国朝文派”早期代表之一。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录其诗,称“诗乐府俱有蕴藉”。有《龙山集》,已佚。刘仲尹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祖谦(生卒年不详),字光甫,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承安五年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右司都事。博学能文,精于鉴赏。金室南渡后,在汴京与赵秉文、元好问、刘从益等名士交游密切。后于金末汴京陷落时,遭乱兵所杀。其事迹多见于刘祁《归潜志》。

路铎(?—1214),金代官员、诗人。字宣叔,冀州(今河北冀州)人。明昌三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拾遗、景州刺史等职。性格刚直敢言,屡次犯颜直谏,屡遭贬谪。诗风沉郁顿挫,多感时伤事之作。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录其诗,称其“有古直士之风”。贞祐二年,城破殉难。路铎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