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博涉书史,尝与撰《隋书》诸志。高祖武德九年,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佐太宗登帝位。《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宗楚客(?—710),字叔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武则天从姊子。进士出身,历仕武则天、中宗朝,三度拜相,封郢国公。擅长建筑,曾监造安乐公主豪宅“定昆池”。依附韦后与武三思,权倾朝野。景龙四年(710年),在“唐隆政变”中被李隆基以“助韦后为逆”的罪名诛杀。《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郑絪(752—829),字文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代中期宰相、文学家。大历年间进士,德宗时以翰林学士充宰相,参决大政。宪宗朝再度入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人谦谨,居官清正,喜荐拔寒士。工诗文,《全唐诗》存其诗五首。

张琰(生卒年不详),唐代女诗人。一作张瑛,字号籍贯皆不详。约为玄宗天宝年间人。《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均为闺怨题材,诗风哀婉真切,以《春词二首》《铜雀台》较为著名,展现了唐代女性诗人的情感世界与文学才华。其名句“年年人自老,日日水东流”广为传诵。

张文琮(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官员。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高宗贞观年间任户部侍郎,后出为建州刺史。以清白干练著称,工诗善书。《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多为咏物抒怀之作,诗风清雅,以《同潘屯田冬日早朝》《蜀道难》《昭君怨》等较为著名。其为张锡、张文收之从父,出身文学世家。

张文成(658—73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高宗调露进士。八次应制举,均登甲科。时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及迁学士,乃号“青钱学士”。《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补诗58首。张文成最著名的十首诗

袁晖(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号、籍贯均失考。景云二年(711年)进士及第。开元年间官至邢州司户。工诗,尤长于闺怨与写景之作,诗风婉丽清新华美。《全唐诗》存其诗八首,以《正月闺情》《二月闺情》《长门怨》等组诗较为著名。

元希声(662—707),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少聪慧,举进士。武则天时官至吏部侍郎。深通百家学说,兼善文学,与崔湜、卢藏用等交厚。曾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风格典丽。其名句“环佩肃于庭实,钟石扬乎颂声”广为流传。

徐仲雅(生卒年不详),字东野,其先籍贯长沙,后居桂林。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仕南楚马希范,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官至节度判官。楚亡后仕南唐,归老于湖南。幼即聪慧,工诗能文,辞采斐然,《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存其诗六首及断句多则,以《耕夫谣》《赠齐己》等较著名。

萧至忠(?—713),沂州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宰相。仕途始于武则天朝,官至御史中丞。中宗复位后,依附权臣韦皇后及太平公主,官至中书令(宰相)。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在“先天政变”中因参与太平公主谋逆之事,兵败被杀。其人虽在政治上趋附权势,但史载其“清俭致美”,《全唐诗》存其诗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