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临江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元代著名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元成宗大德年间,以诗文驰名朝中,荐授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历任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江西湖东长史、建闽海道知事。为官清正,甚有政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云:“豪宕清道,兼擅诸胜。”与虞集、杨载、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有《范德机诗集》。范梈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末元初诗人、诗论家。宋景定年间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元兵南下时,以城降元,授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其诗学江西派,编选《瀛奎律髓》,倡“一祖三宗”之说,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总结者。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等,然因其降元之举,后世对其人品颇有争议。方回最著名的十首诗

揭汯(1304—1373),字伯防,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学者、文学家。为名儒揭傒斯之子。以荫补入仕,官至翰林待制。其学行醇谨,秉承家学,尤精于《春秋》。元末战乱中,曾不避艰险寻父灵柩归葬,以孝行著称。明初被召参与修《元史》,书成后固辞归里。著有《揭伯防先生文集》。

黄玠(生卒年不详),字伯成,号弁山小隐、浣花老人。慈溪(今浙江慈溪)人,后徙居吴兴。元代诗人。一生不仕,隐居教授,以博学闻名。其诗多描写隐逸生活与湖山景色,风格冲淡清远,得自然之趣。与赵孟頫、黄濯等名士均有交游。著有《弁山集》、《知非稿》等,均佚。今存《弁山小隐吟录》二卷,为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黄玠最著名的十首诗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人,后占籍大同(今山西大同),居燕京(今北京)。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与赵孟頫并誉为“南赵北高”,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米芾、董源,烟云流润,墨韵浑厚;墨竹风格俊逸。其诗亦清新自然。有《房山集》、《高尚书文集》等存世。高克恭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修甫 (?—1273),东平(今属山东省)人。一生漫游齐、梁、燕、卫之间,能诗善词,与王恽相交善。恽称其“樊川风调锦囊诗”,“望君冠盖凤凰池”。《秋涧集》卷七十四有《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词,卷十四有《赠王修甫》、卷十六有《挽王修甫》诗。

卢琦(1306—1362),字希韩,号立斋,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元代官员、诗人。至正二年进士,历任永春县尹、宁德县尹等职,为官清廉爱民,有善政。其诗风格清朗,内容多关心民瘼与抒写个人情志,为“闽中文学”代表。著有《圭峰集》。卢琦最著名的十首诗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抗敌,保卫北京,挽救明朝危亡。其诗《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彰显铁骨丹心。后遭诬陷遇害,谥号“忠肃”。诗文质朴刚劲,多抒报国之志,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最著名的十首诗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出身仕宦之家,少为纨绔,极爱繁华,精于各种艺术鉴赏。明亡后,避居山中,贫困著书,以遗民自居。其散文小品成就极高,语言空灵流丽,情感深沉,忆旧感怀,有“梦忆”、“梦寻”之叹。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是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张岱最著名的十首诗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状元,授翰林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触怒明世宗,遭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老贬所。其博学广记,著述宏富,为明代第一。诗词文曲皆工,风格宏肆渊博。编有《全蜀艺文志》,著有《升庵集》、《丹铅总录》等,散曲集《陶情乐府》亦广为流传。杨慎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