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创立“心学”,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对程朱理学“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自觉,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学派”。其学说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平定为患江西的宁王之乱,展现军事才能。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等,文集为《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宋濂最著名的十首诗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当时文坛"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强调文章应抒写真性情。其散文以平淡自然、情感真挚见长,尤擅描写家庭琐事与亲友情谊,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语言简洁而感人至深。虽科举坎坷,晚年才中进士,但文学成就卓著,对后世"桐城派"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和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被誉为“帝师”、“王佐”。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其诗文古朴雄放,《郁离子》为寓言名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后世常将其与诸葛亮相媲美,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之说。谥号“文成”。刘基最著名的十首诗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领袖。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其散文清新流畅,小品文尤佳,《满井游记》《虎丘记》等写景抒怀,活泼自然。诗作真率浅白,多写闲适生活。著有《袁中郎全集》,其文学革新思想对晚明"性灵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之一。袁宏道最著名的十首诗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诗人。少有神童之誉,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后,在南京痛斥洪承畴,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其诗文悲壮慷慨,充满家国之痛与民族气节,代表作有《狱中上母书》、《南冠草》等。后人辑有《夏完淳集》。夏完淳最著名的十首诗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号茅檐,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魏学洢最著名的十首诗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统领“戚家军”,在浙、闽、粤沿海屡破倭寇,战功卓著。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创鸳鸯阵等战术,改良城防与火器,对明代军事影响深远。其治军严明,忧国忘家,被誉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最著名的十首诗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戏曲家、文学家。进士出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等职,因不附权贵被贬,后辞官归隐。其戏剧创作成就卓著,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以“情”反“理”,震撼人心。另有《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剧作思想深刻,文辞优美,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最著名的十首诗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毕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此外,他还增补改编了《东周列国志》《智囊》等作品,并创作了散曲、笔记和戏曲,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冯梦龙的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市井生活和社会风貌。